《语言与死亡》是初版于1982年的一本阿甘本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 无根性 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陈嘉映老师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意义与指称问题是分析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一个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它是哲学领域中其他问题和讨论的概念基础。长期以来,在意义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念,都把指称解释为语言与世界中对象的关系,并据此而把意义与世界联系起来。传统观念在理论上造成一系列困难,不能解释虚构对象的名字等诸多语言现象。本书针对过去流行理论的困难而提出一种解决方案,它力图重新解释指称概念,并由此而解释意义对指称的直接决定作用。在此方案之下,意义与世界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直接的概念关系,而是一种发生学的关系。这个分析的结果同时修改了弗雷格关于意义与指称关系的理论,从而确定了意义所具有的自主的性质。 本书从对当代语言哲学的主流观念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对于指称问题、指称与意义的关系问题、分析性概念的性质问题、意义本身的性质问
本书主要内容为理性视野下的洛克语言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目标在于重释洛克 经验主义 的 语言-观念 论,揭示其语言思想的经验主义基础和对于现代语言哲学的深刻影响,将洛克语言问题的思考之路同哲学的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铺就一条洛克语言问题思考的现代性阐释之路。
《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集中推出学术精品,集中展示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纳入《光明学术文库》出版规划体系。浙江省社科联省级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资金评审委员会从申请出版资助的书稿中,遴选部分书稿给予全额资助,以“当代浙江学术文丛”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 组织出版《当代浙江学术文丛》,是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扶持学术精品,推进学术创新,打造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的重要探索。《文丛》将坚持学术标准,倡导学术规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断推出浙江学术的*成果。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经由知识论直到“语言学转向”并非一种偶发现象,而是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必然结果。语言哲学早已扎根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之中,阿奎那语言哲学作为整个西方语言哲学发展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世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阿奎那语言哲学研究》全面探讨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历史渊源、基本论域及其当代效应。全书在全面梳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它的命名与意义理论、内在语理论、类比理论,凸显了它所具有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形上超验精神,并结合新托马斯主义者回应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和基督宗教神学领域出现的强烈反形而上学和自然神学思潮,透视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当代发展效应和理论价值。 本书采用历史发生学与哲学诠释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经由知识论直到“语言学转向”并非一种偶发现象,而是由哲学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必然结果。语言哲学早已扎根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之中,阿奎那语言哲学作为整个西方语言哲学发展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世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阿奎那语言哲学研究》全面探讨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历史渊源、基本论域及其当代效应。全书在全面梳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它的命名与意义理论、内在语理论、类比理论,凸显了它所具有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形上超验精神,并结合新托马斯主义者回应20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和基督宗教神学领域出现的强烈反形而上学和自然神学思潮,透视了阿奎那语言哲学的当代发展效应和理论价值。 本书采用历史发生学与哲学诠释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本书内容框架次序速览】 1/微信扫码看视频:赵寒阳二胡演奏艺术视频讲座 2/第一章 二胡的基本知识 3/第二章 二胡的基本演奏方法 4/第三章 G调上把位的演奏方法 5/第四章 D调中把位及换把的演奏方法 6/第五章 G调中把位及上、中把换把的演奏方法 7/第六章 F调切把位的演奏方法 8/第七章 F调中把位及切、中把换把的演奏方法 9/第八章 C调各把位及换把的演奏方法 10/第九章 降B调各把位及换把的演奏方法 11/第十章 常用的指法技巧 12/第十一章 常用的弓法技巧 13/第十二章 重奏练习 14/第十三章 十首二胡名曲与演奏提示
本书主要从哲学语言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的引领或导向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脉络和由于语言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哲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其中论证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是哲学的原点,哲学语言的特性,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及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性等问题。 本书以语言作为把握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途径”。提出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的导向论”。通过对这一问题尝试性的探讨,拓展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为哲学思维的运行、发展以及不同类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