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死亡》是初版于1982年的一本阿甘本早期著作。他想破解的,是潜藏在人性的寓所之深处的秘密,那构成西方哲学本体论传统之根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那关于语言、死亡和时间性的纽结是什么?那言必称逻各斯的生物,他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 无根性 状态?那神圣与暴力、那政治与神学、那声音与伦理、那话语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到底处于怎样的一种交织和互文性之中?声音是什么?否定性到底寓居于何处?阅读此书,如同一次精神上的奥德赛之旅,从古希腊悲剧到当代语言学,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从悲怆的俄狄浦斯王到利奥波第的田园诗,到处有思想的惊喜,同时也会时刻受到语言的引诱。阿甘本将以上这些哲学的、宗教的、文学的乃至语言学的文本融为一炉,带给读者丰富而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阅读体验。
语言问题从来就是哲学视野中的重要话题。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国外语言学家都经受过哲学的早期训练。这样必然使他们的语言学研究原创性多(没有只引进不创新之类的奇怪病像),理论深刻,方法论丰富,可是国内长期忽视了。王寅老师号召国内语言学界及早地具有自觉意识,全面地打通哲学与语言学,做个语言学研究的明白人。他在这本书中1清晰梳理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简史、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2积极响应中国学者提出的前沿观点,努力发展钱冠连先生等提出的"中国后语哲"理论。他提出,研究西土的东西不忘本土的资源。继承重要,不忘创造更重要。这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至始至终。
本书主要内容为理性视野下的洛克语言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目标在于重释洛克 经验主义 的 语言-观念 论,揭示其语言思想的经验主义基础和对于现代语言哲学的深刻影响,将洛克语言问题的思考之路同哲学的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铺就一条洛克语言问题思考的现代性阐释之路。
有两种基本的框架可供选择,一是以哲学家为线索,一是以问题为线索。两种框架各有利弊,本书做了混合式的安排:前面的四章谈论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共九章依次阐论20世纪一些*重要的语言哲学家。此后,第十四章先扼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进而探讨指称/意义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十五章先扼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进而探讨字面/隐含这个基本问题。第十六章从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了陈嘉映老师对语言哲学的一些主要问题的看法。
本书主要从哲学语言的视角着重探讨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及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的引领或导向作用,并阐述了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脉络和由于语言的逐步“融合”也促使哲学思维方式走向“融合”的趋势。其中论证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语言是哲学的原点,哲学语言的特性,不同的哲学语言对于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作用,以及哲学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实践基础和历史性等问题。 本书以语言作为把握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途径”。提出了“哲学语言对于哲学思维的导向论”。通过对这一问题尝试性的探讨,拓展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也为哲学思维的运行、发展以及不同类型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分次模态逻辑是有限基数的模态逻辑。 分次模态语言的模型论给出了分次模态逻辑的余代数语义,研究余代数结构类在分次模态语言中的可定义性问题;证明了几条可定义性定理,使用余代数典范模型证明正规分次模态逻辑模态逻辑的完全性;探讨了余代数语义下分次模态逻辑与弱二阶逻辑的对应理论,以及分次模态公式的分类和几个扩张表达力的语言。此外,在关系语义学下,分次模态语言的模型论还给出了结构类的可定义性定理。 分次模态语言的模型论适合现代逻辑专业、数学专业以及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欧洲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奇迹般地将先天的才华和渊博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是依据学科分类来安置主题,而是依据好奇心和自我根源来提升学术兴趣。因此,本雅明的研究只是在特有的禀赋这一点上才能找到焦点和统一性。本书的作者阿多诺、德里达、哈贝马斯、保罗·德曼等,都是重要的欧美知识分子,他们从各个角度对本雅明进行了解读。本雅明的众多主题——寓言、语言、现代性、犹太神学等,在这些解读中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