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交的交辞,《传》包括《象》上下、《象》上下、《文言》、《序辞》、《序卦》、《说卦》、《杂卦》十篇,也称《十翼》。 《周易》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交辞,孔子作《十翼》。据现代学者研究,《易经》乃是一部卜筮之书,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是殷商时卜辞之官所收藏编辑的古人占卜情况的记录。《易传》的成书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由孔子及其后学所作。 《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迷信外衣的古代哲学著作,它保存了古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书中的内容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古代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灾害等。所以《周易》广泛地记录了西周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周民族从太王迁于岐山,中经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到王室东迁之前这一奴隶社会由极盛而衰落的变化史迹,甚至还保存了文献上罕见的原始社会的遗风。 书中记载了渔猎用弓矢,制弓懂得选用上等材料心木,矢用铜镞;耕田用耒耜;织布有纺车,衣服有黄裳;运输工具是人拉与牛拉的货车和打仗时使用的马车等,都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工具的制造与运用情况。书中少记射鱼,多记狩猎。狩猎先是为了谋生,后是为了练武打仗。田猎又发展为牧畜业,以牛马为主,六畜俱备。农业很早就成为周人经济的主要部门,有四五个农业专卦,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周易》写行旅,商旅的多,商人不避艰险,东西南北、风雨寒暑,在所不
由于闻一多先生的著述数量巨大,涉及领域颇为广泛,让那些无力购置《全集》而又想阅读和收藏某一类成果的读者处于两难之境。巴蜀书社考虑到这些因素,提出了反映闻一多先生学术精华,以类相从,篇幅不大,方便购阅的编选思路。因有此明晰的编选宗旨,编者在首辑中,择其精要,不求全貌,以能反映闻先生独特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为准,辑成《周易》、《诗经》、《楚辞》、神话、唐诗人五个研究领域,各为一册。余者容后续编,次第推出。 所选各册内容,均以开明本为底本,参校原刊文字及其他版本,凡作者行文有见疑衍误之处,一仍其旧,作者用字及符号等习惯原则上亦不作改动,以存原貌。又,近代学者著作,在引用书证时,有或略或减,或略去出处之习惯,闻先生著作中亦有此种现象,限于本书体例和宗旨,未做专门校补,望读者明察。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周前期却有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 一说:“易 ,飞鸟形象也。” 一说:“易,即
《周易》是我国现存的早的一部卜筮书,它以卦的形式展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商旅之行、战争、婚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古代人们知识水平低下,笃信迷信,遇事狐疑,于是通过占筮的方法请示神灵,以卜吉凶,定行踪。所以,有些人把《周易》看得玄乎其玄,认为只要读懂了《周易》,理解了卜筮的真谛,出门办事就能卜吉凶、知祸福。目前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封建迷信又逐渐抬头,烧香拜神、占卦问事者日益增多,小到日常琐事、商旅往来,大到建房造屋、婚丧嫁娶,无不问之于神、卜之于卦。我们应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去理解《周易》,对封建迷信思想加以批驳。 本书校注较为注意的一个方面是《周易》反映的礼制思想与礼仪制度。梁皇侃说“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
杭辛斋对《易》学的理解有着较阔大的境界。他身处本世纪初,深切观察到中国文化已与世界文化相见的事实故其治《易》汇通古今中西,以阐明《易》道象数为主,不立门户,不分派别,惟求其是。传统《易》学的面貌至此一变。杭辛斋《学易笔谈》等著作虽然篇幅不大,却涵盖极广,举凡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内容,都有所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