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自有它传承的脉络,研究《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据近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本书既要理清如此纷杂的线索,又要遵守此书的体例,行文时就不得不舍去一些必要的考证内容,而直接说明结论。此外,有两点要说明: 一、前人在传述《周易》的著作里,大多忽略了卦变。通过对《周易 彖辞》的研究,我们发现《周易》里 观象系辞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取象于卦变,所以在本书里我们较多地揭示了卦变的线索。这条线索或许会引导我们从迷雾之中走出,澄清许多猜测不实之辞。 二、《周易》是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系,放弃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全面说明它的内容。在对各项内容的研究中,尤以对象数的理解*为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本书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为周人所做。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 本书稿以简明浅显的语言将《易经》蕴含的道理重新复述,并辅以少量概括及评论,可作为易学及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周易》,是历代学人的经典书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根。今天,我们要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世人的道德品质,研读《周易》应当是大有裨益的举措之一。 本书为《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诸子百家卷》之一,旨在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 本书结构包括原文、译文及注释,注释详实,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文学的渊源。本书将提高读者您自身的文化修养,激发您对古典文学的探寻兴趣,这是一本优秀的课外教育读物,不妨一阅。本书以清代武英殿刊刻的四卷本《周易本义》为底本,经传卷次一依其序。研读《周易》,不但有 文字 障碍,还有令人头痛的 卦象 障碍。因为《周易》卦爻辞文字是与卦象符号相配合以说明卦爻寓意的,所以不明白卦象就无从读懂卦辞、爻辞。
《易经》自古即被尊为“群经之首”,是几千年来上自王侯将相,下至凡夫俗子争相阅读的经典著作。 《易经》广泛记载了我国上古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等,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生老病死,诉讼征伐,婚丧嫁娶,祭祀经商,阶级矛盾,天文历法等诸多内容。因此,它不但是一本哲理书,也是一部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易经》对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古代传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或者说,它开创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哲学领域。书中推崇的诚实谦虚、勤恳积极。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其阐述的相生相克、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易者,变化;经者,永衡,世间一切,变化是永衡的。国外把《易经》称为“易学”,认为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问。以人为例,生命是变化的,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生,长,壮,老,死,这个规律可以延伸至一切。 《易经》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变化,一是从道理、法则上来研究,简称易(义)理,思维的着眼点在于抽象、理性、分析;二是从形象、性质上来研究,着眼点在于形象、感觉、直觉。结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世间的学问自然而然形成了两大门类,一类是科学,主用理性思维;另一类是艺术,主用觉性思维。无论是理性思维,还是觉性思维,《易经》都用阴和阳两个概念来进行研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考验,证明它是正确的。 作者与《易经》结缘,是在30年前,由于患病、治疗,接触了医道,有西医,也有中医,亦因此阅读了不少的医书,以致对医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初版于1931年,为王云五主编“国学小丛书”之一种,系钱基博先生为初学者而作,为《周易》入门之名著。内容包括对“周易”二字的来源及其意义的解读、《周易》的作者、先秦诸子对《周易》的援引情况、汉以后易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周易》的版本与读法等。
古代占筮的范围很广,包括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灾害等。所以《周易》广泛地记录了西周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周民族从太王迁于岐山,中经武王克商,周公东征,到王室东迁之前这一奴隶社会由极盛而衰落的变化史迹,甚至还保存了文献上罕见的原始社会的遗风。 书中记载了渔猎用弓矢,制弓懂得选用上等材料心木,矢用铜镞;耕田用耒耜;织布有纺车,衣服有黄裳;运输工具是人拉与牛拉的货车和打仗时使用的马车等,都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工具的制造与运用情况。书中少记射鱼,多记狩猎。狩猎先是为了谋生,后是为了练武打仗。田猎又发展为牧畜业,以牛马为主,六畜俱备。农业很早就成为周人经济的主要部门,有四五个农业专卦,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经验。《周易》写行旅,商旅的多,商人不避艰险,东西南北、风雨寒暑,在所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儒学经典、历史著作、诸子百家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思想脉络,内容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将华夏文明的精华充分予以展示。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此套“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丛书。 此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以儒家典籍为核心,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行汇编,配以华美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力求多角度展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国学的精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 口袋本:易经》根据 流传广泛,内容经典,篇幅通中 的原则再精选出来的二十九种经典,它使用适合携带的口袋开本,保留原书的精美版式,双色印刷,锁线装订,使读者能以低廉的价格收藏经典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 口袋本:易经》在编辑、注释、注音时坚持以 四库全书 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注释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这样有助于读者认识经典全貌。
《周易》这部书,充满了神秘色彩。 旧时江湖上卖卜的术士,常常高悬“文王神卦”的奇播,招徕一群群求问吉凶祸福的人们;至今仍存留一些老宅,门楣上尚可发现类似蜘蛛网状的八卦图案,以为驱邪纳福之用。《周易》真有这么神奇吗? 前代的圣贤名哲,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开始,到汉魏六朝的孟喜、焦赣、京房、司马迁、班固、马融、郑玄、刘表、虞翻、王弼、阮籍,唐宋的孔颖达、李鼎祚、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邵雍、周敦颐、程颐、朱熹、杨万里,以及元明清以降的胡一桂、来知德、黄道周、李光地、陈梦雷、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都孜孜不倦地探研《易》理,各有重要创获。历代朝廷以科举取士,均将《周易》冠于群经之首,士子学人遂视《周易》为之教科书。累积至今,诸家撰成传世的《周易》著述较群经为多,而《易》学终亦
《易经》被尊为 六经之首 ,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 三玄之冠 。真正算得上是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 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 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本书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 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
《易经》是深的一门学问,要深入堂奥,必须有名师教导。如不能亲得名师教导,从本书读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易经》的书很多,必须选择一门深入。在《易经》二派六宗的许多派别里,如没有得到一个善本,作为进入《易经》的门户,就会迷路,甚至形成偏见,终生不见大道之要,不亦悲乎! 我从前学《易经》的时候,是选择明代来知德所著的《易经集注》入门,以此为基础,深入《易经》。经过四十七年的检验,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本书将研究《易经》的方法,即象数、图书、公式、定理和占卦、断卦的方法,进行详细地介绍,确立研究汉易宋易的基础。把《易经》图书象数之学,做个解说,使学者容易理解来知德《周易集注》和所有《易经》之书。
由于闻一多先生的著述数量巨大,涉及领域颇为广泛,让那些无力购置《全集》而又想阅读和收藏某一类成果的读者处于两难之境。巴蜀书社考虑到这些因素,提出了反映闻一多先生学术精华,以类相从,篇幅不大,方便购阅的编选思路。因有此明晰的编选宗旨,编者在首辑中,择其精要,不求全貌,以能反映闻先生独特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为准,辑成《周易》、《诗经》、《楚辞》、神话、唐诗人五个研究领域,各为一册。余者容后续编,次第推出。 所选各册内容,均以开明本为底本,参校原刊文字及其他版本,凡作者行文有见疑衍误之处,一仍其旧,作者用字及符号等习惯原则上亦不作改动,以存原貌。又,近代学者著作,在引用书证时,有或略或减,或略去出处之习惯,闻先生著作中亦有此种现象,限于本书体例和宗旨,未做专门校补,望读者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