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了政治艺术,身心修养之道,人文文化的哲学,以及做人做事的智慧之学。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易经》是很平易的一种学问,是人人都需要一种学问。最重要的是,本书会使你豁然开朗,智慧大增。 在前出版的《易经杂说》一书中,也涉及到部分《系传》的内容,但是,《杂说》内容广泛,可使读者了解《易经》的全貌,而本书则是后来完整的《系传》讲录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虽与《杂说》略有重叠,并不是重复,反而更得深广解说之妙
《易经》真的如此玄妙晦涩吗?《易经》真的与实证思维不能兼容吗?雷铎先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在高跟鞋和帽子构成的图示里,《易经》不再是天书一部,《易经》与实证科学思维异曲同工,你,我,他也能在现代生活,找准它存在的价值!
中国易经文化博大精深,易经智慧熏染着我们中华东方文明的本色。 因为人的成败营谋与易经人文交织并行的历史,人的智思与智慧砺炼在人生谋取成功的过程中,参照和借鉴易经智慧,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人士协引其事业方向的重要温习和修炼。 本书以成功学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中外事例,把深奥的易经古文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化解人生和管理中的诸多困惑。
《易经的智慧》共分六部,部《易经的智慧:从开天辟地到师忧比乐》,从乾坤定位开始展开,讲述始生之难,蒙以养正,待机之道,争强好胜,师出正道,亲比和谐等。通过对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八个卦进行细致分析,引出卦象背后的大智慧。 本书《易经的智慧2:从小有畜聚到见微知著》,从卦有次序说起,慎始善终首尾。从小有畜聚、以小养大、实践天道、柔能克刚、天下太平、君子的责任、否从泰来、无道则愚、一视同仁、万众一心、否极泰来、为富要仁、谦恭合礼、谦谦君子、乐极生悲、择善而从、政治腐败、临事而惧、亲临现场、观察瞻仰、见微知著等多方面,详细讲述: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等12个卦反应出的宇宙人生大智慧! 曾仕强教授秉持一贯的幽默讲述方式,中西结合,贯通古今,引用
《易经》被尊为 六经之首 ,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 三玄之冠 。真正算得上是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 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 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本书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 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杭辛斋对《易》学的理解有着较阔大的境界。他身处本世纪初,深切观察到中国文化已与世界文化相见的事实故其治《易》汇通古今中西,以阐明《易》道象数为主,不立门户,不分派别,惟求其是。传统《易》学的面貌至此一变。杭辛斋《学易笔谈》等著作虽然篇幅不大,却涵盖极广,举凡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教以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内容,都有所涉及。
由于闻一多先生的著述数量巨大,涉及领域颇为广泛,让那些无力购置《全集》而又想阅读和收藏某一类成果的读者处于两难之境。巴蜀书社考虑到这些因素,提出了反映闻一多先生学术精华,以类相从,篇幅不大,方便购阅的编选思路。因有此明晰的编选宗旨,编者在首辑中,择其精要,不求全貌,以能反映闻先生独特的治学门径和方法为准,辑成《周易》、《诗经》、《楚辞》、神话、唐诗人五个研究领域,各为一册。余者容后续编,次第推出。 所选各册内容,均以开明本为底本,参校原刊文字及其他版本,凡作者行文有见疑衍误之处,一仍其旧,作者用字及符号等习惯原则上亦不作改动,以存原貌。又,近代学者著作,在引用书证时,有或略或减,或略去出处之习惯,闻先生著作中亦有此种现象,限于本书体例和宗旨,未做专门校补,望读者明察。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初版于1931年,为王云五主编“国学小丛书”之一种,系钱基博先生为初学者而作,为《周易》入门之名著。内容包括对“周易”二字的来源及其意义的解读、《周易》的作者、先秦诸子对《周易》的援引情况、汉以后易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周易》的版本与读法等。
易者,变化;经者,永衡,世间一切,变化是永衡的。国外把《易经》称为“易学”,认为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问。以人为例,生命是变化的,可以分成五个阶段,生,长,壮,老,死,这个规律可以延伸至一切。 《易经》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变化,一是从道理、法则上来研究,简称易(义)理,思维的着眼点在于抽象、理性、分析;二是从形象、性质上来研究,着眼点在于形象、感觉、直觉。结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世间的学问自然而然形成了两大门类,一类是科学,主用理性思维;另一类是艺术,主用觉性思维。无论是理性思维,还是觉性思维,《易经》都用阴和阳两个概念来进行研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考验,证明它是正确的。 作者与《易经》结缘,是在30年前,由于患病、治疗,接触了医道,有西医,也有中医,亦因此阅读了不少的医书,以致对医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交的交辞,《传》包括《象》上下、《象》上下、《文言》、《序辞》、《序卦》、《说卦》、《杂卦》十篇,也称《十翼》。 《周易》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发展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交辞,孔子作《十翼》。据现代学者研究,《易经》乃是一部卜筮之书,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是殷商时卜辞之官所收藏编辑的古人占卜情况的记录。《易传》的成书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由孔子及其后学所作。 《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迷信外衣的古代哲学著作,它保存了古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书中的内容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周易》是一部披着宗教迷信外衣的古代哲学著作,它保存了古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书中的内容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出发,在肯定事物运动变化永无穷尽的基础上,猜测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成它的反面。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和“天地革即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等哲学命题,认为事物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由矛盾趋向于调和及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 对《周易》的研究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热门的课题,几千年来研究注解《周易》的著作达几千种之多,这些著作大致可分为两派:义理派和象数派。象数派研究《周易》是运用八卦的变化,和其他一些神秘主义方法,来预测未来,参悟宇庙中的奥秘,以期逢凶化吉,避难呈祥,实现人类自身的愿望以理派则将《周易》看作成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运用理性的哲学方法来探讨自然
《周易》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自有它传承的脉络,研究《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据近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本书既要理清如此纷杂的线索,又要遵守此书的体例,行文时就不得不舍去一些必要的考证内容,而直接说明结论。此外,有两点要说明: 一、前人在传述《周易》的著作里,大多忽略了卦变。通过对《周易 彖辞》的研究,我们发现《周易》里 观象系辞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取象于卦变,所以在本书里我们较多地揭示了卦变的线索。这条线索或许会引导我们从迷雾之中走出,澄清许多猜测不实之辞。 二、《周易》是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系,放弃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全面说明它的内容。在对各项内容的研究中,尤以对象数的理解为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本书把阐释重点
司马光在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其所著《温公易说》是易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该书全从人事出发,不杂佛老,阐释儒家思想,言简意赅,别具意境。但该书对《周易》的注释极为简略,常接连三四爻无说,甚至整卦无解,因此也有人怀疑司马光未能完成该书,传世的不过是一部残稿。该书在宋代就已经流传繁简不同的抄本,宋后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温公易说》一书是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 司马光没有解释《序卦传》和《杂卦传》,《说卦传》也只有两段非常短的解说。由于原本不全,有九卦没有解说,还有很多卦或者仅解释卦辞,而没有解说爻辞,或者是一卦仅仅解说了一爻的爻辞。
《周易》这部书,充满了神秘色彩。 旧时江湖上卖卜的术士,常常高悬“文王神卦”的奇播,招徕一群群求问吉凶祸福的人们;至今仍存留一些老宅,门楣上尚可发现类似蜘蛛网状的八卦图案,以为驱邪纳福之用。《周易》真有这么神奇吗? 前代的圣贤名哲,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开始,到汉魏六朝的孟喜、焦赣、京房、司马迁、班固、马融、郑玄、刘表、虞翻、王弼、阮籍,唐宋的孔颖达、李鼎祚、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邵雍、周敦颐、程颐、朱熹、杨万里,以及元明清以降的胡一桂、来知德、黄道周、李光地、陈梦雷、惠栋、张惠言、焦循等人,都孜孜不倦地探研《易》理,各有重要创获。历代朝廷以科举取士,均将《周易》冠于群经之首,士子学人遂视《周易》为之教科书。累积至今,诸家撰成传世的《周易》著述较群经为多,而《易》学终亦
悠悠历史,泱泱中华,古老的文明孕育了多少智者奇人,凝结了多少智慧的结晶。一部部惊世骇俗的经典之作,如同是中国文化盛开的一朵朵奇葩,它们在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绽放着耀眼的光彩。 《周易》又称《易经》,素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堪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周易》虽为上古卜筮之书,却包含了深远的人生哲理,尤其是经孔子及后人的阐述与诠释之后,又让它蕴藉了浓厚的儒家思想以及包罗万象的社会气息。 《周易》表面读来文字简洁,其中却蕴涵了深奥的道理,不容易被人领会。那晦涩难懂的占卜文字和语言,以及高度抽象的图形符号,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与魅力。此外,《周易》还推动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