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就是东方的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传统儒生都非常注重人格上“超我”结构的建立,即将个体融入社会整体结构中,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理想。 儒家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精要,历史上,曾造就了无数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兴邦治国的人世巨儒。儒家文化在修身、立世等方面,永远笃信加法和乘法。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当今天下士子仍然是养其决泱气度的现实支柱。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华儒家的全貌,领悟其光鉴照人的不配形神,本书在梳理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同时 ,对儒家的思想精要及代表性儒生作了详细介绍。200多幅插图,不仅加强了该书的视觉美感,而且也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延展,是一部全面介绍儒家文化的历史,又适于当代阅读的全彩读本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儒家及其思想,解释了何为“儒”,何为“儒家”;指出了儒家的重要性,儒家与封建礼教的不同;概要总结了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儒家的修身之道;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发展,提炼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解说了儒学由书斋进入现实的条件和过程;揭示出儒家与君主的对立,也指出了儒家之不足。 本书内容由作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长江商学院和许多大中型企业进行过数百次演讲,说理深入浅出,用语雅俗皆宜。
《长江中游儒学研究丛书: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洛学、湖湘学、闽学与荆楚之地;谢良佐与洛学南传;郭雍的易学思想;陈士元的经学思想;李承箕兄弟的思想;郝敬哲学思想探析;胡承诺的实学思想等。
《儒生(第2卷)》集刊主要刊载中地儒家的学术研究论文、思想文化评论以及社会活动方面的信息。 《儒生(第2卷)》集刊秉持公益性、独立性、民问性,既是儒门同道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各界认识当代儒生的窗口。儒家立场、儒学理念、儒教事业,是《儒生》辑刊的宗旨。 凡关切中国及人类命运的思想探索者、社会实践者、儒学服膺者,通过阅读本刊应该会有所启发并有所益助。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文明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千回百转,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封建王朝的解体,尊孔读经正式终结,儒家文明受到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也是几经曲折,但依然保持着活力,对中国的政冶、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的影响。 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地域上的错位,表明二者不是等同的。儒家文明以中国为发祥地,以中国东部为中心,其地域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的地域性文明;中国文明则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包括其他文明因素在内的多元文明。 儒家文明虽然不等于中国文明,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原地区的文明是典型的儒家文明。东亚其他国家接受了儒家文明,而且在基本内涵上并没有突破中国儒家文明,因此我们这里讲儒家文明
本书是一部探讨人生哲理的著作,分为性命、存心、伦理等类。作者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病,提出了自己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这是一部全面解读儒家文化全貌,真正让儒学智慧走进当代人现实生活的国学经典。书中不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历史、主要流派、代表人物、重要典籍,还详尽细致地收录了儒家文化的重要知识点,采撷了儒家文化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精华。本书集历史性、文化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儒家文化的通俗百科读本。愿您在阅读此书时,可以与我们一起,共同在浩淼的儒家思想长河中畅快遨游!
21世纪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前景和发展趋势为:多元并茂、东西互补、不断趋同。儒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其思想精华在21世纪仍将发挥灿烂的光芒,仍将不断被东西方文化所吸取,在创建人类新文化的艰难奋斗中,充当世界性重要角色、做出自己的贡献。本书分析、支持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日本社会学家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见解。还分析和批评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中国文化研究专家列文森等否定儒学现代价值的观点,分析与批评了美国文化战略研究专家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读者对象:以中文、历史专业的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赵逵夫注评的《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解说。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它不仅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它不仅描写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本书从中选出了部分诗篇,希望能给读者朋友带来的收益!
《中国儒学(第8辑)》为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连续性辑刊,由北大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主编。本书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本辑分三个主题:易学传统、宋明儒学、儒学散论。无论是对中国思想的细致梳理,还是对传统儒学的现代解读与诠释,都能结合新材料,抒发新思想,体现了中国儒学研究的较高水平。
2011年12月3日,上海文庙管理处与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联合举办了第六届“与孔子对话”的儒学研讨会,主题是“儒家的公正与民生思想”。朱贻庭主编的《与孔子对话(儒家的公正与民生思想)》收录了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学者提交的论文。也是上海文庙儒家文化研究丛书、《与孔子对话》的第六册文集。
本书是儒家教育伦理研究专著。全书设三篇十一章。理念篇在比较中凸显人性、人伦、至善是儒家教育伦理三个基本要领和基本理念,实践篇在比较中探讨儒家教育的实践原理;师道篇在比较中探讨儒家教育实践主体的工作原理。本书对儒家教育伦理做了全面阐述,认为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征程中,儒家教育伦理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仍然具有普世的、现实的价值意义。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分为四部分,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评辩证。其中《论语》的内容最多,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探讨《孟子》部分时,作者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大学》部分中,作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则像是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
本书汇集了孔子做人做事智慧的精髓,对于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学习等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透彻的论述,并且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孔子言论中的智慧。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论语》有一套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系统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欲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仁拆分开就是二人,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我与他人,《论语》全书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全书的中心思想,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乐美中获得。《论语》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被低估。 《论语》的人性辩证法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