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全面阐述理学思想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本书稿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了《近思录》的思想主旨,可以作为对于古典文化、国学名作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和历史爱好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论语(典藏版 阅读无障碍本)》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万章》
《历代名著精选集:礼记》内容主要包括: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礼运第九、礼器第十、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下第二十一、祭法第二十三和祭义第二十四等等。
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本书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倾听的艺术。对话将生成一种双方都未曾料到的新视界。诸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文明对话首先预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它承认平等和差别,平等意味着彼此信任,差
本书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倾听的艺术。对话将生成一种双方都未曾料到的新视界。诸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文明对话首先预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它承认平等和差别,平等意味着彼此信任,差
本书是“儒学通说丛书”之一种。“天人合一”是儒学重要核心理论之一,儒家认为天是自然万物,是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界中一物,要受天的左右。孔子并没有把天人格化、神化,他提出的所谓“畏天命”就是教人不要违背自然规则、规律,要把自己的行为统一在自然法则、规律之中。本书详细分析了儒学中天、命、鬼神等概念内涵,阐述天人合一的具体含义,对走入邪途的天人感应说加以批驳。
《大学》原本是《札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其阐述的“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蕴涵着儒家的积极有为的思想。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立足于人性修养,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学习做到“三达德”、“五达道”,讲而达到至诚的“中庸”境界。 《论语》的内容极其丰富,语言精练而形象生动,可谓是儒学最核心的经典,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且又有所突破,“民贵君轻”的思想就是出自此书。其文气势磅礴,滔滔泉涌、横行无阻,在《四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本书是韩国国师金容沃解读中国儒家经典《中庸》的思索感想。金容沃认为,《中庸》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是理解东方文明的钥匙。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不能不读《中庸》。金容沃不仅逐字逐句解读了《中庸》,并且相应比较了西方及现代的各种哲学思潮与中庸思想的优劣,如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与儒家的中庸的本质区别,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耶稣的“无论什么,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己所欲,施于人)的根本差异等。
《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西汉尚《仪礼》,东汉兼讲《周礼》,三国之后才兴起讲《礼记》之风。《仪礼》、《周礼》的内容除了考知周代名物制度外,至今已没多大实用价值,只有《礼记》中一些篇章包含了儒家的光辉思想,还值得我们认识、学习。《礼记》中大部分篇章为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三传弟子所著,经由酉汉礼学名家戴圣重新编撰,内容更加丰富广泛,全书共四十九篇,包括天地鬼神、社会人事、历史自然、典籍制度等方面。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一本书进一步认识儒家思想,理解儒家理想的社会制度。古人处身立世,重视的莫过于礼,“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礼,人之于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这是因为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君臣、父子、夫
《儒家五圣书》,即儒家圣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和颜子的著述全集,是千古流传的圣人之言的今译详解。在其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中华文化奠基者的超凡智慧,而且还能体悟到知天地、明事理、通人情的显达之道。 该书在对圣人著述进行译、注、解的同时,还在篇首详细梳理了儒家文化的发展线索;对今人常常脱口而出的圣句,也作了正解。目的是为了校正可能的偏读和误读,因为这种偏读和误读,在今天仍然十分常见。
本书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对话本质上是一种倾听的艺术。对话将生成一种双方都未曾料到的新视界。诸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文明对话首先预设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它承认平等和差别,平等意味着彼此信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