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 文化重建 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论语新注新译》(简体字版)主要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论语》中一百六十余例古今见仁见智的疑难词句,以译注的形式将这些成果融其中。在注 《论语》的诸书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杨逢彬先生的祖父是著名学者杨树达先生、叔父是杨伯峻先生,一家三代对《论语》的注释薪火相传,本书译注水平极高。2016年繁体字版在我社出版后社会反响极好,我们希望再以简体字版出版,简体字版也简化了原书的一些考证部分。简体版的读者相信会更多,对经典普及工作极有助益。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理学纲领》凡十二目:正信、尚志、知本、辨义、居敬、格物、乐学、尽性、理气、心性、读书、讲学。本书据钟泰手稿整理,篇幅不过数万字,然上下古今,醇深明粹,为八百年理学传统最后的精要总结,入门、深耕两相宜也。另附《〈儒林典要〉拟收明代诸儒书目》。
《孔子哲学思微》不仅给出了孔子哲学的新解,还提供了比较哲学的范本。这种大跨度多层面的对话,由哲学家郝大维和汉学家安乐哲通力完成,故而既展开于哲学思辨传统与汉学考辨传统之间,间接地表现为中西圣哲的恳谈,又展开于古代经典文本与现代阐释话语之间,鲜明地表现为古今心音的交响。《孔子哲学思微》令人信服地证明,鉴于长期以来的文明碰撞和思想混杂造成了难以自拔的阐释迷宫,所以倘要澄清对中国精神的某些不自觉误解,往往有赖于加深对西方精神的批判性理解。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较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因其一直以繁体字本行世,也给不少读者带来了不便。为此,编者改用简体字出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为改用简体字,原来的个别注释不再适用,编者作了相应的调整。繁体字本中的《试论孔子》、《导言》、《论语词典》等,是杨伯峻先生的
孔夫子与现代世界》是一部有关儒学的前沿性思想理论著作。全书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重新登场开始,以面对世界文化而提出新的哲学观念 多元普遍性 为结束,对儒家思想和儒学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文化的各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全书主题集中,时代感强,对儒学在当代面临的挑战,都从现代文化的问题意识给予了回应。本书各章既有面对全球伦理、人权对话、生态文明等挑战对儒家立场的阐发,又有对古典儒家教育、政治、礼治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解读,以及对现代儒学发展的透视和分析,可称是对儒家价值以及现代意义的全面阐述。
作品从公羊学谈起,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尤其解析了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是从一个角度切入中国思想史的经典作品。
本书辑录汤老10篇有关儒学的文章,大致反映了著者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思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论天人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情景合一》探讨儒学有关真、善、美三个价值取向的基本态度;《论普遍和谐》《论内在超越》《论内圣外王》等篇意在多元共生、普遍和谐的背景下为当今人类解决矛盾冲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其他《论道始于情》《论和而不同》《论周易哲学》各篇亦从多个视角深入浅出地对传统儒学作整体观照,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新旧世纪之交,汤老标举反本开新这一哲学命题,指出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在于抓住当今中西文明对话、激荡的契机,反思、自省其传统,打通古今中西,从而使国人在华夏文明丰厚遗产的基础上重构价值理念。
《儒家哲学》从 儒家哲学是什么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 二千五百年儒学变迁概略 儒家哲学的重要问题 等五个方面,以六个篇章的篇幅,翔实、扼要、入情入理地介绍了儒家哲学的来龙去脉及思想沿革,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哲学普及性著作。
《墨子》别具一格,力图解决一些墨学里纠纷的问题。先生自言:像 墨家得名的由来 墨子的生卒年代 墨学的全部系统 别墨和墨经 等处,以及许、宋、尹、惠、公孙诸家和墨学的关系,在本书里均是想独辟蹊径、自造一贯的见解。《惠施公孙龙》简要叙述惠施和公孙龙的生平,为二者列年表,并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析。
该书是日本著名哲学家和辻哲郎研究孔子的专著,作者精通东西方哲学,被誉为 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 书中提出了 人类的教师 的概念,将孔子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先哲做比较,并分析了 世界四圣 为什么会成为圣人;梳理了四位先哲的传记,重点对与孔子相关的史料,如《孔子世家》《孟子》等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中的不可信性;此外,作者从《论语》 原典出发,对这本书的成书早晚、编排次序、语录体特征进行了分析,重新考察了有子、颜渊、子路等重要人物。 总之,这是一本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的经典小书,有宏观的世界文化比较,有敏锐的深刻洞察,也有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形象。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与思想的一部书,自西 汉以来, 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书。古人云:半部《论语 》治天下。 马恒君编著的《论语正宗(全文解读本)》以历 史上公认的*版本为底本,原文准确可靠。 《论语正宗(全文解读本)》的注解兼综百家之 长,通俗流畅易懂。凭借此 书即可品味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寻回中华古典智慧。 常读传世经典,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开启智 慧, 拓宽视野,健全人格,增广心量,加深涵养,提升心 灵境界。
《〈论语〉纲要》内容分三部分:孔子的仁学、 两端 方法论和 天人之道 。从 仁 、 忠恕 ,到 不为 、 知止 ,通过经典章句的语义分析,揭示出 仁 的价值观,以及背后的方法论;再以孔子 两端 方法论为指引,推导出其 天人之道 执两用中 的中庸思维。体例上,分为 纲目 和 专题 两类,前者是《论语》核心观点的梳理,加之传统疏证;后者是相关论题的散论,以孔子思想来探讨现代议题,既是学术思考,也似 思想实验
本书为先生生平正式著书之*部,撰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九年间,其时先生教授《论语》课程,适读《马氏文通》,遂仿其方法,以 起 承 转 合 逐条标明《论语》句法。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我国极重要的古典文献,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奠定了中国人看待世界与为人处世的哲学基础。宋元以后,是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在古代有极大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门人辑录,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与教育原则,其突出的思想是以德治国,实行仁政,推崇仁与孝,主张推己及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发挥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及“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以民为先、保障人民权利、为民制产的民本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要培养人的礼义廉耻四端,加强人格修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扬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孟子》一书语言
暂时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