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刘伯谷先生为四川槐轩学说爱好者讲授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的视频资料整理而成。其中,《大学》部分,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古本》为蓝本,指明读书学习、阅读经典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先生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以及槐轩内养为据,其讲述深入浅出,使初读经典者读之不觉其深,深入研修者读之亦不觉其浅。
本书为2018年出版之《论语研读》一书的修订本。作者在研读潘重规《论语今注》后,加入了相关内容,此外也对全书内容做了增补和修订。 本书是作者在2007年给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开设《论语研究》课的基础上写成的。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影响的一部书,也是历来研究得多的一部书。对《论语》的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但对《论语》的研究,根本的,离不开对《论语》文本的解读。历代对《论语》的注释,也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从语言文字方面来讨论对《论语》文句的理解,是本书的重点。 本书分为七个单元。单元的重点是讨论为什么叫《论语》,《论语》的 论 字为什么读l n,以及《论语》的编撰和流传的过程。第二单元讨论与《论语》的阅读和理解有关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单元从《论语》中有关的章节来讨论孔子当时的一些大事
本书从学习、处世、交友、孝道、为人等方面着手,以《论语》中的相关论述为依据,试图展现孔子作为曾经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体会出的一些人生经验。本书尽量避免重复孔子作为圣人的习惯之论,而是将他当成一个智者来看待,从他的言论和行动中,获取有益于我们更好生活的信息,为提高我们生活的自觉性,同时也为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服务,期待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书结合现代社会中的相应实际展开论述,在尊重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发挥新意,抒发作者个人见解和思考,深入浅出地启发读者思考关于自我和人生的问题。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王阳明之学是明代理学的重镇。钱先生把王阳明置于整个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洗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其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的遗留问题,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钱先生讲王学,提醒读者 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以求得王学之 真着精神处 ,这是钱先生于王学的独特之处。这是钱穆一生中唯一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学术著作,完整地呈现了钱穆早年研究王阳明的学术成果,也是了解阳明学极简便的入门读本。
本书是杜维明先生的第二部英文论文集,展示了作者为建立当代儒学的核心价值和终极关怀所做的努力,体现了20 世纪末期儒家思想重生的新趋向,实为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现代转化的经典之作。 本书共收录《东亚思想观念中的 道德共范 》《存有的连续性:中国人的自然观》《儒家论做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仁:〈论语〉中一个充满活力的隐喻》《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观念:中国美学探讨》《自我与他者:儒家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宋明儒学的宗教性和人际关系》《宋明儒学本体论初探》九篇文章。这九篇文章与其说是作者因回应各种外来机缘而对儒家人文精神作出的现代诠释,不如说是作者通过多元渠道和北美几位师友长期对语之后的谐音,对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为新儒学代表人物徐复观先生全集之一种,系作者思考传统儒家对于当代社会之意义的文章合集。主要以孔子、王阳明、朱熹以及《中庸》、性善说等传统儒家思想、著作及学说为基点,对儒家传统进行深入分析,并致力于运用传统儒家精神启示现代社会。
本书是当代儒学大家郭齐勇先生的一部 叩其两端 之作。一方面系统解读了传世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礼运》、《王制》诸篇以及出土儒家文献《五行》;并博采中西,探讨了《论语》中 亲亲相隐 的伦理观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介绍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对儒学的发展及出色的事功;对近 现代三圣 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的学术、交游及成就影响也作了系统梳理。
本书是蒋庆先生《政治儒学》续篇。《政治儒学》依儒家今文义理,从儒家王道政治、儒家宪政制度以及儒家宪政制度安排三个方面谈政治儒学之理想。本书亦复如是,历经七年砥砺,因应时势变迁加以开拓损益。 概观本书,所新益者有二: (1)仿宋人太极图说推衍王道图说,以天地人三才之立体统摄说终确立王道政治的形上基础; (2)发“太学监国制”及“虚君共和制”新说,终确立其儒教宪政制度平衡结构。 所充实者有四: (3)区分“强势议会”与“弱势议会”,完善儒教议会三院制的运作结构; (4)加强了王道政治与共和政体的理论联系的阐述,此谓因应时势; (5)加强了王道政治与历史合法性的理论联系的阐述,此谓开示道统; (6)论“以中国解释中国”,在根本上强调了中国文化在直面世事、调伏相搏之际的*主体性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及弟子与再传弟子)间的问答语录,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伦理、哲学、文化、历史与人生等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中关于 礼 德 仁 孝 的论点成为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论语》所让人佩服的,不仅是孔子所追求的仁善人格的崇高性,而且是其中所阐述的价值观念的超越时代性。历代学者研究注解《论语》多如瀚海,学习本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且成就志业的不可胜数。书中的片言只语是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坎坷沉沦时不改其志,沉潜努力;顺遂得意时能谦虚谨慎,成就他人
本书之所以名为 儒家与启蒙 ,实有志于探究晚清以来互为表里的古今中西问题。分为启蒙、儒学、哲学三编:启蒙编总论20世纪后三十年思想变迁大势以及可能的出路,将古今问题转并入中西问题;儒学编则试图从新一轮古今之争的处境中,在启蒙之后的时代里重新激发儒家新的可能性。哲学编通过中西哲学的对照来考辨古今中西问题。本书论述的内容涵盖古今中西,但始终基于对现实的关照。在自己和他方经验的开展之中,重启对古今中西之思。
《 论语 与孔子之道再认识》分上下篇,上篇《 论语 其书》为成书篇、文本篇、词义篇;下篇《 论语 所见孔子之道》为思想概念篇、思想主张篇、思想观念篇、总结篇,又以《附录》考订孔子名字、生年、形貌及思想等。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一,在哲学上主张 道法自然 , 道 是天地万物之母,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有无、虚实、强弱、刚柔、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转化和回复的关系;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在军事上主张守弱,柔弱胜刚强;在伦理上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老子》是历代政治家、军家家、思想家和道家极重视的经典,历来版本与注释极多,从古至今,对老子其人其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73年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老子》和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本《老子》,让今人对《老子》有了新的认识。著名学者何新对通行本、敦煌本、帛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中国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使命,乃在于潜心到过去的生存境遇下,考察古人的思维过程。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陈亮、朱熹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生动、
本书分为《儒学述要》和《孟子比谊》两部分。《儒学述要》是罗庸先生在云南省教育厅的讲演,在整个中国学术的背景下谈儒学,源流并举,鲜活自如,将儒学的发展历程由此娓娓道来,可以说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儒学简史。《孟子比谊》是罗庸先生为讲授《孟子》而对《孟子》进行的重新编次,作为课堂笔记之用。偶有传至于今者,使我们得以窥见罗庸先生以内省方式重新编排儒家经典的实践成果。这部依据1943年石印本整理的《孟子比谊》,分为七卷,各卷皆有罗先生所拟题目,各目之下皆为重新分割后的《孟子》原文材料,使得孟子的思想体系跃然目前。
本书是按 体 用 模式对宋明新儒学义理所做的整体研究,既有对新儒学基本原理的重点考察,又有对新儒学实践的多方探索,以期全面把握新儒学义理的特质。全书凡七章,前六章依次讨论新儒学的物性论、鬼神观、穷理说、一体观、悌道观、科举论,附论则对新儒学的准经典《近思录》做了考辨。
《儒学小史》是北大哲学系教授干春松面向大众读者普及儒学发展历程的令人倍感亲切的一部小书。此书以历时性结构组织全书章节,全面梳理儒学从先秦时期直至现代的发展历史。作者从儒家学派的特点开始着手,探讨分析不同时期 儒 的定位,在接下来的每一章节内均概括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与角度展开论述,如先秦儒学中 仁 和 礼 的精神、孟子与荀子的学说,汉代儒学发展的关键人物董仲舒、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清代汉学与宋学等,并以较大篇幅着重对现代新儒学之概念、儒学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新儒学谱系进行了阐释。全书结构简洁,脉络清晰,不仅全方位地描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勾勒出一幅儒学生发、演变的历史全景,更体现了作者对儒学分期的独特思考与对儒学使命的殷切关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