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也更精彩有趣。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 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 功夫 可以理解为 生活的艺术 。本书从 儒家 功夫 和 哲学 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 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 ,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 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 ,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 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 ,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 四书 ,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著。 开篇《导言》,论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国文化重大命题及其逻辑关联;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译、注释、开讲四个部分组成:原文精校,今译畅达,注释精审,开讲通透,一气贯注。篇后为读者列出成语及相关章节链接;卷后附录《孟子的编撰与成书》,为读者延伸专业知识点。 开讲部分是本书最大特色,明明是说古典文本,偏讲得明白如话;明明在讲古圣先贤,偏又说得他如活当下。对传统经典做现代价值的阐发,是本书的显著价值,也是作者阐释传统经典的出发点,更是一个学者价值的极大体现。
南宋时期,中国文明正面临严重危机,而正是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忧患,在当时的儒者间引发了 道德伦理 与 事功伦理 之争。 明道谊而计功利 ,遂成为冲出程朱框架的新口号,显示出儒学发展的新倾向。在 责任伦理 的原则已成为共识的今天,重新回顾这段思想脉络,或可为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寻找到传统的哲学资源。 田浩教授的这本成名作,在新发现的陈亮作品的支持下,具体探讨了陈亮思想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在宋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参照着两位论辩对手的具体阅历及性格,展示了朱熹、陈亮间的 道德与事功 之辩,从而再现了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历史性。缘此,本书被汉学宗师史华慈推许为自己所读到的 以西方语言叙述宋代儒学思想多种特征的最生动、最易理解的作品之一 。
孟子其人不仅是先秦诸子之一,其书也是宋以来 十三经 或 四书 之一,两千余年来所影响于中国思想学术与中国人之心灵者甚大。自东汉赵岐作注以来,历代注释解说极夥,每随学术之进展与时代之变迁而有所发明,于中亦可见《孟子》所蕴之深,可以不断探究阐释。本书作者自2004年起在复旦大学 中国经学史 课上开始讲授《孟子》,其后研精覃思,取精用宏,耗时十余年,撰成本书。 本书为对《孟子》一书的注释和解读,每卷开头为解题,概述该卷大旨,下列章旨结构图,勾勒一卷之整体脉络。原文之下,分简注与讲疏两部分。前者疏通文义,对《孟子》原文中对一般读者来说理解相对有困难的,或历来有争议、有误解的字词进行简要注释,讲疏则详细阐释《孟子》原文的基本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全书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
《孔子如来》典藏本, 孔子三来 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 智慧版 上开设的 老鲍谭古 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 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 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奇特现象,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两条线索有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道德践行之主线决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会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从而产生道德存有之辅线;道德存有之辅线形成后,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据,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源”,以聚合“两流”;就辅线而言,它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讲天,不承认天是
本书围绕祖、帝,德、天,仁、礼,性、命四对范畴,运用唯物史观、范畴解析、结构主义等方法,从发生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中天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本书对于发掘儒家思想根脉,梳理早期儒学特质,进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生和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基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
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量测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与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 徐梵澄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被誉为 现代玄奘 , 只留下背影的一代大师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加入中印文化交流计划,赴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任教;1951年入南印度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任华文部主任。1960年代是徐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学术菁华的宣扬期,以英文著出《孔学古微》,1966年由室利 阿罗频多学院出版,意在向西方读者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菁华;后收入《徐梵澄文集》卷三,2006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5年经李文彬先生译成中文,以单行本出版,并获评当年的 中
《子曰全集》为当代著名学者郭沂先生编撰的一部有关孔子言行记录的文献总集,相关内容采自春秋至明代的约二百三十种典籍。全书根据文献性质和可靠程度分为十二卷,即论语精义、孝经古今、孔子家语、孔丛家学、儒书存录、三传纪实、孔门承训、马迁立传、史海钩沉、传注杂引、诸子载言、两汉谶纬。其中,一至五卷为《论语》类文献,即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文献。历史上记载孔子言行的专书有三部,一是《论语》,二是《孝经》,三是《孔子家语》,列为前三卷。《孔丛子》记录了孔子以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等孔氏先祖的言行,属于孔氏家学,列为第四卷。至于保存在其他典籍中的《论语》类文献,列为第五卷。第六卷收录《春秋》三传中的有关记载,第七卷收录儒家子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八卷收录《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
本书是作者有关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以追寻美德为中心的中国伦理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关注公德与私德问题,是美德研究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讨论,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公德 私德的起伏变化,揭示出中国当代道德困境的根源和出路。下篇主要关注美德伦理,从孔子、孟子、战国早期一直到冯友兰、冯契,作者检视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辨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全书的核心关切是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证明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
《儒家哲学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2.《从〈春秋〉到荀子》;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本书题名为 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 ,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 心性 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 心性现象学 研究。东方传统借 体知 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 道德感受 (F 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 体知 与 情感 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本书以先秦儒家神道观为研究对象,从先秦儒家神道观的生成及展现、天命信仰与天道观念、鬼神观念与神道设教、仪式与儒家礼乐、圣王与英雄神话、瑞兽与神圣象征、流水与神秘隐喻等方面,考察先秦儒家神道观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深刻意涵。探究神话传说、原始信仰和上古文明对先秦儒家学说理论与观念意识产生的影响,并解析先秦儒家如何推动神话演变、促进仪式演化及进行象征演示。以期从神道观的角度明晰先秦儒家思维观念与文化心理的独特性,进而凸显先秦儒家在改造神话传说和重塑早期人文观念、信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 孝 仁 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 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
本书是张祥龙教授四卷本中国儒家思想史著作的册,全书分为三篇九讲,共二十余万字,介绍和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发端、发展和核心要义。该书依据现象学方法,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源头,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思想的独特起源和生动内涵,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也不同于以西方哲学解剖分析先秦思想的新思路。该书不仅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开创性的作用,为重新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清儒学案(套装全8册)》仿《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宗旨,详记清代学术情况,凡编入正案179人,附案922人,另列诸儒68人,共收清代学者1169人。 《清儒学案(套装全8册)》采取分头选编然后集中处理的办法,凡历时十余年(1929-1939)纂集而成,当时知名学人孙夏桐、王式通、金兆蕃、朱彭寿、闵尔昌、沈兆奎、傅增湘、曹章、陶洙等均先后参与其事。 清代是中国学术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时期,名家辈出,成果灿然。欲了解清代的学术思想,单靠梁启超和钱穆的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前者仅举其大要,点到即止,而后者关注于哲理与学术内在理路的探讨,其他方面漏略者甚多。欲接触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学特点与思想脉动,又不想陷入其中而茫然不知所归者,选择就是读《清儒学案》(套装全8
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 温度计 ,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 孔子形象 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本书选取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探究孔子形象在《论语》解释史、神话或谶纬文献、现代小说传播媒体中的大致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学者的《论语》解释与孔子形象重塑二者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