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卫马克思/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有二十世纪具原创性、雄辩、具说服力的尝试之一,这种尝试完成于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的形态及形象。建立在对马克思的解释之上,它明确地说出了对马克思著作及其后继者的一些著作的某种认识和某种误解。然而,在《保卫马克思/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某些东西也以马克思的思想方式,以马克思的 理论实践 按照阿尔都塞的说法 的形式出现了,而这些东西并不能划归于任何一种 马克思主义 ,因此,就以自己的方式显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局限,至少我愈发觉得如此。由于这种显明通过追溯到马克思思想方式的基本命题和前提而在内部进行,因而就更加有力。 这就是为什么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和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之间的争论在今天不再有同样的意义了,今天所有的马克思主义都成为想象的了。而这一争论
本书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的两篇著名演讲,《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好的选择之一。 《心灵与物质》是薛定谔另一本哲学论著。 在这篇演讲中,薛定谔探讨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占据着什么位置,以及人的心灵发展在道德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薛定谔结合东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对此作了常识性的回答,大胆新颖且颇具启发性。
本书是一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回忆苏格拉底书集,是一本学术纪实文学。作者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着重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等问题的看法。
《功利主义》全书共有五章。 第一章,穆勒开门见山,首先指出了道德伦理学的现状,指出人类 在解决颇具争议的是非标准问题上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 ,并且得出了 检验是非的标准必定是确定对错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对错的结果 和功利原则即边沁所称的最大幸福原则对形成各种道德学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功利主义观点对先验派伦理学家来说必不可少的结论。 在第二章里,穆勒不但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还澄清了这种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他引入了一系列反对功利主义的观点,然后逐一批驳、分析和论证,并且在此过程中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原理做出了经典的回答和界定。 第三章论述了功利原则这种道德标准的终极约束力问题。功利主义道德具有一种强大有力的天然情感基础,即 与我们的同胞保持和睦一致的愿望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
《存在的艺术》的部分阐明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生存模式的本质,这两种存在模式占主导地位的结果都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全面人性化需要突破由占有为中心到以活动为中心,由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到团结和利他主义为中心。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实施这些步骤也许会对人性化有所帮助。开始讨论生活的艺术实践首先需要思考生活的目标是什么?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杜威讨论了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研究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识具有实践的意义,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知识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书中叙述了传统的区分知识与行动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影响,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结论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如何支配着各派哲学,阐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动的方式,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泰阿泰德》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作品,处于从中期对话录向晚期对话录过渡的阶段。它不可能是一篇早期作品,尽管在形式上它与早期对话录有相似之处,譬如,探究特定概念的定义,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辩驳论证,以无结论的方式结尾,等等。《泰阿泰德》这篇对话录由两场谈话组成。前一场是欧几里德和特尔普西翁两人简短的铺垫性谈话。这两人都是麦加拉人,也是苏格拉底的追随者,在后者临死的时候,这两人都在场。欧几里德在这段简短的谈话中赞美了泰阿泰德,并说他曾经听苏格拉底向他转述了一场涉及泰阿泰德的谈话。欧几里德自称把这场谈话记录下来了,并且让仆人为特尔普西翁朗读出来。这读出来的内容就是《泰阿泰德》的主体部分,它是苏格拉底、塞奥多洛和泰阿泰德之间的一场哲学谈话,其主题是探究 知识 的本性。在结束谈话之时,苏格拉
罗国杰,男,1928年1月生,河南内乡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名誉会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哲学学科评议级成员,第三、四届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著作有《罗国杰文集》、《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伦理学》(主编)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汉译名著本15)》写于1833-1834年间,是海涅的政论作品中精彩的一本。 本书的主旨是要论证: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论述了宗教史、德国古典哲学的来源和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后得出了这一观点:从马丁 路德以来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是德国社会革命的一种准备。
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已经开始,你可以说自己正处在它的起点。 这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出版后所获的一个评价。作者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1976)是20世纪蕞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堪称哲人中的哲人。《存在与时间》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 存在 问题。 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 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 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
本书是拉德布鲁赫在二战后的*一本专著,也是其生前*后一本法哲学论著,由其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的法哲学课程记录稿修订而成。如果说出版于1932年的《法哲学》依然浸透着浓厚的实证主义与相对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到了《法哲学入门》中,以正义和人权为核心的自然法倾向则占据了上风。由此所引发的一段 学术公案 ,也即他的法哲学是否发生了根本转向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无论如何,这本出版于1948年的小册子是其一生法哲学思考的盖棺定论之作,论域涵盖了法律科学的诸分支、法理念、法的概念与效力、法与其他文化形式(社会规范)的关系、主要法律传统、法的分类、法律科学的新思潮、法的历史哲学、法美学以及当代法哲学的重要问题。考虑到书中一些未能尽展之处,中译本除了《法哲学入门》的正文外,另增加了一个附录,收入了拉德布鲁赫于1934 1948年
本书是哲学家叔本华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开出的深刻实用的建议良方。 书中所探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孤独、健康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贫乏、个性与幸福等几个方面。叔本华在书中提到,孤独不是坏事,人人都值得享有宁静和精神的富足。他用这部作品告诉人们,正因交际无法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才会选择另一种生活,而它恰好被命名为 孤独 。
《原始宗教理论》一书出版于1965年,是埃文思-普里查德生命里程的最后一部著作,该书不止在人类学,在2O世纪的宗教学研究当中也都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埃文思-普里查德认为对原始宗教的研究,如有关信仰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社会。 普里查德认为早期人类学家关于原始宗教的理论并没有历史证据证明其正确性,他们企图通过演绎法而建构出一种关于原始宗教的理论,用所谓的理性去分析非理性的宗教并审视所谓的 原始宗教 是毫无根据的。他认为对于人类学家而言,信仰乃是社会学的事实,而不是神学的事实。人类学家唯一关注的是诸信仰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信仰与其他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费希特从1807年12月13日至1800年3月20日在柏林所作的十四次演讲。这些演讲述评了关于德意志民族在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途径、德意志民族独特性以及德意志民族复兴的砥柱和前景等方面内容。
J.V.吕斯布鲁克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中*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他的首要著作即此《精神的婚恋》,写于14世纪,很快被译为拉丁文,后来又译为德文、英文、法文等,至今已经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包括日文)。它在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发展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精神的婚恋》叙述了基督教的神秘体验者在爱中追求神的完整经历,其源头是吕氏本人的神秘体验和西方神秘主义传统(见译者为此译本写的导言)。
本书探讨胡塞尔的晚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先验自我的存在方式,作者基于胡塞尔后期的研究手稿指出:先验自我的存在方式就是 活的当下 。 本书内容上分三个部分。*个部分力图显示全部意向性如何能够被理解为当下拥有与时间化。第二部分探讨 活的当下 本身,阐明 活的当下 就是先验自我的原初存在方式。这部分同时概述 活的当下 如何时间化为*初的时间对象性之种类或方式。第三部分探讨 活的当下 本身如何才能被把握与解释,作者认为 活的当下 的本质在胡塞尔所预先要求的反思之直观性中不是可指明的和可把握的,情况毋宁是,活的当下在其隐匿性中以及基于这种隐匿性是作为 自身联结 而被思的。在第三部分的*后,作者展望现象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并对胡塞尔后期思想中形而上学、神学以及宇宙目的论问题的可能性进行阐释。
《君子之道》 王岳川教授解读《大学》《中庸》。《大学》《中庸》乃儒家的重要经典,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并称为 四书 ,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数。《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马可 奥勒留(121-180),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学者,被誉为 哲人皇帝 。 马可 奥勒留在处理政务、征战四方的闲暇采用箴言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与心灵的对话,一共十二篇,著就这部《沉思录》。在这部作品中,他探讨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信奉斯多葛学派哲学的奥勒留,认为世界处于永恒变化的过程中,所有一切都微不足道、变动不居、转瞬即逝,他提倡仁爱和善良,强调抑制欲望,主张接受命运的变幻、尽可能用美好的方式度过一生。 这部作品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打动人心,至今被世界名人和普通读者奉为经典。原文为古希腊文,曾被译为拉丁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捷克文、波兰文等。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基本要素的简洁明晰的表达,亦是其五部主要的基督思想论著的部(1844),被视作 存在主义的*经 。书名虽为《哲学片段》,实以基督信仰为论述主题。 全书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之间的紧张中展开思想论辩,力图确立思想认知 信仰、新的思想预设 罪的意识、新的思想决断 瞬间和新的思想之师 在时间中显现的上帝。
《泰阿泰德 智术之师》是严群先生翻译的两本柏拉图著作的合集。《泰阿泰德》是柏拉图关于知识论的 重要作品。苏格拉底提出 知识是什么 的问题,泰阿泰德先后提供了三种知识的定义:1、知识是感觉;2、知识是正确信念;3、知识是带有逻各斯的正确信念。苏格拉底对这三个定义一一进行了辨析,其中有很多被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所发展。《智者》是晚期柏拉图关于存在论、知识论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其中将希腊哲学的两条路线归纳为诸神与巨人的战争。 巨人 认为存在是有形体的、运动的、地上的, 诸神 认为存在是无形体的、不动的、天上的。反应了巴门尼德学派与赫拉克利特学派分别代表的将存在认定为运动还是不动的两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