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会饮篇》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会饮篇》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哲学研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发表的思想是作者过去十六年来进行哲学研究的结晶。它们涉及许多论题:意义、理解、命题、逻辑等概念,数学基础、意识状态以及其他论题。我把所有这些思想写成一些论述,即一些短的段落。它们有时成为关于同一论题的拉得很长的一根链条;但有时我又突然改变,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主题。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 善 与 恶 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深层的原理。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曾获普立兹奖(非小说类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别)。本书以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巧妙的笔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中的许多艰深的理论课题。作者尝试着在大脑科学、人工智能和数理逻辑这样的层次上将数学家哥德尔(G集)、画家艾舍尔(E异)和作曲家巴赫(B璧)嵌为一体,探讨他们作品中的共性。
我们如何才能重新赋予技术在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并了解常被指责是由技术造成的异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人们经常根据沉思与行动、理论与实践、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对立来对技术现实进行判断。然而,这些对立都是不充分的,因为技术物并不是由其功利性质,而是由其运作功能来定义的。我们必须在存有论上赋予技术物与审美物或生物相近的地位,同时了解其发生论的意义。这样就有可能研究人与技术现实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教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我们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系来理解技术性本身的发生论。本书作为西蒙东的重要代表作,自1958年出版以来,深刻而且持久地影响了对技术的哲学思考,它已成为当代思想的必要参考文本。 本书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西蒙东思想系列之一。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
本书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的两篇著名演讲,《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作者在书中致力于将生物学与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尽管写于1944年,但书中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今天看来仍十分有趣,极具启发性。可以说,这本书的内容为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DNA的发现作了概念上的准备,对于希望了解生命起源理论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好的选择之一。 《心灵与物质》是薛定谔另一本哲学论著。 在这篇演讲中,薛定谔探讨了意识在生命演化中占据着什么位置,以及人的心灵发展在道德问题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薛定谔结合东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对此作了常识性的回答,大胆新颖且颇具启发性。
《斐德若篇》是柏拉图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以斐德若和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主要线索,以莱什阿斯和苏格拉底作的三篇关于爱情的文章为讨论中心。阐述了柏拉图对修辞术的看法。文章中涉及对爱情的讨论渗透了柏拉图对爱情的理解。
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是美国应用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这本《控制论》是系统控制理论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这门学科的发展今天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但我们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发展和应用的源头。本书初版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维纳就已经透彻地看清了信息反馈控制在工程研究、医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控制论这一跨学科的新概念,对20世纪的多个学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控制论的发展已经从单机自动化跨越到处理多因素、多输入-输出的非线性大系统(如宏观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资源配置系统等),维纳当年的预言很多变成了现实。再次捧读本书,当有追根溯源之效。本书还引发了一系列哲学问题,不仅对理工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及普通读者而
本书是一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回忆苏格拉底书集,是一本学术纪实文学。作者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着重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等问题的看法。
柏拉图的《斐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灵魂不朽的谈话,从容度过了生命的*后时光。谈话主题涉及到了自杀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
本书所依据的古希腊文版是 牛津古典本 中伯奈特的校勘本,此外还参考了 洛布古典丛书 中傅勒的校勘本,以及坎贝尔的校勘注释本。
《功利主义》全书共有五章。 第一章,穆勒开门见山,首先指出了道德伦理学的现状,指出人类 在解决颇具争议的是非标准问题上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 ,并且得出了 检验是非的标准必定是确定对错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对错的结果 和功利原则即边沁所称的最大幸福原则对形成各种道德学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功利主义观点对先验派伦理学家来说必不可少的结论。 在第二章里,穆勒不但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还澄清了这种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他引入了一系列反对功利主义的观点,然后逐一批驳、分析和论证,并且在此过程中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原理做出了经典的回答和界定。 第三章论述了功利原则这种道德标准的终极约束力问题。功利主义道德具有一种强大有力的天然情感基础,即 与我们的同胞保持和睦一致的愿望
该书是模仿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的思想而写成的。全书除正文外,前面有出版者的声明和作者献辞。正文紧紧围绕物质和精神、肉体与心灵的关系而展开,论述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说明人是一架物质机器。本书的翻译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组织的。
《实践理性批判》作者伊曼努尔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重要的思想家。他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一个不太富裕的小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8岁时他进入本城的一所学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为其日后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1746年因家庭经济措据当了9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完成学业,在其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谋得了一个教职,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于故乡去世。 本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
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好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对于这种对象, 伊斯特惕克 (Asthetik)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 伊斯特惕克 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好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在当时德国,人们通常人艺术作品所应引起的愉快、惊赞、恐惧、哀怜之类情感去看艺术作品。由于 伊斯特惕克 这个名称不恰当,说得更精确一点,很肤浅,有些人想找出另外的名称,例如 卡力斯惕克 (Kal-listik)。但是这个名称也还不妥,因为所指的科学所讨论的并非一般的美,而只是艺术的美。因此,笔者姑且仍用 伊斯特惕克 这个名称,因为名称本身对笔者们并无关宏旨,而且这个名称既已为一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著作。它开启了现代哲学研究的新起点。有人说康德是西方哲学的 蓄水池 ,主要指的是这之前哲学的所有问题都流向了康德,并由他作了解答,之后现代哲学所有的基本问题都是源自康德。可以说,不读康德,就无以真正了解现代哲学。 邓晓芒是康德研究专家和康德著作的翻译者,《 纯粹理性批判 讲演录(名师讲堂)》是以他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课的讲课实录为基础整理而成。本课的特点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紧紧抓住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整体思路。其Z大的特色是全部口头表述,将康德哲学的严肃的学术语言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口语。邓晓芒通过十四次讲座,使同学们在短短一学期中对康德所建立的哲学体系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是康德
《自我的超越性》写于1934年,其中一部分是萨特在柏林为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而写的。《自我的超越性》是萨特早的著作,萨特以这部著作开始了通向《存在与虚无》的探索。《存在与虚无》坚持了《自我的超越性》的结论,又完善、深化了它所欠缺的对唯我主义的批判。
本书是罗素的六讲里斯讲座的结集。 阅读本书,可以发现罗素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条理清晰、富于才智、严谨而不阴沉,考虑的不是为世界政府、地方政府的改革或者为关于自由的各种宪章提供详尽 的方案,而是要消除困惑以及清楚地阐明许多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个精确的逻辑学家和有造诣的教师,罗素向我们说明了在得以明智地形成这样一些方案之前所必须追问的那些问题的性质。 罗素由此带领他的读者穿越了诸如社会的形成和目的,正义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范围和道德准则的演进,社会、经济和思想进步的机制等这样一些永恒并且也许带有根本性的论题。
《林中路》为20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已被视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部经典作品,是进入海德格尔思想的必*之作。本书汇集了作者30、40年代创作的六篇重要文章,几乎包含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所有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海德格尔围绕 存在之真理 问题对艺术和诗的本质的沉思,以及海德格尔独特的 存在历史 观,也即对西方形而上学以及西方文明史的总体观点。
《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马丁 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之一。本书主要是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成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其目的在于将形而上学疑难作为一种基础存在论的疑难问题展现出来。基础存在论就是对有限人的本质作存在论上的分析工作,是人的亲在的形而上学,它与所有的人类学,甚至与哲学的人类学都保持着根本性的区别。因此,出于何种意图和以怎样的方式对基础存在论的观念做阐释工作,在什么范围之内以及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之下提出 什么是人? 这一根本性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如何导向存在问题的重新发问,此乃本书探究和思考的主题。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种,两年累计可达一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