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沃尔什(WH Walsh)正式提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亦即批判的历史哲学)之分。在对历史哲学的这种分野的意义上,可以说思辨的历史哲学无论中外都是古已有之的,而批判的历史哲学却要从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算起,更确切地说是从布莱德雷1874年《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一书的问世算起。 历史学不仅要研究历史是什么,而且也要研究我们的历史认识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百年来我国的新史学似乎偏向于思辨的方向较多,而于批判方面的思路则显得重视不够。如果说历史研究就必须要有形而上学的前提假设,那么是不是也应该同样地重视其知识论方面的自我批判呢?
抛开民族英雄的光环,作为一个普通人,甘地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他追求谦逊、宽容、质朴,道德的完善、心灵的宁静,因此获得人生的圆满和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智慧。本书搜休了甘地关于个人修养以及健康的储多论述,这些话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美丑;像清泉,洗涤我们的心灵;像暗夜的星光,启迪我们思考人生。
《印度哲学史略》以汤用彤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课讲义编印而成,文中所引《黎俱吠陀》与《奥义书》的一些重要章节皆为作者直接由梵文原本翻译而来。作者于绪沦中指出印度学说宗派之复杂,并总括其共同要义为业报轮回、解脱之道、人我问题三点。正论中则以此三点为提纲,将印度各种哲学学说依其出现的先后次序一一列述,详细分辨各教派教义与学说之源流,并简述其间联系与差异。全文语言精练,条理明晰,已概见印度哲学全貌。读者读《印度哲学史略》,则可“熟知一宗变迁之史迹”,“了然各宗相互之关系”,更于我国佛教源流可窥一斑。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她一生著述颇丰,思想尖锐广博;因英年早逝,她的思想少为人知;但近年来随着其著作的整理出版,声誉日益上升。本书收集了西蒙娜·薇依八篇早期著作,对全面了解西蒙娜·薇依不无裨益。本书适合大学文学系、哲学系学生和法国文学、哲学研究者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逻辑学的书,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所创,虽然他并没有称其为逻辑学,而是叫分析学,但是他在该书中的确讲述的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方法。他谈到概念的划分,一般性和普遍性,本质属性和偶然属性,他以为属比种更加真实地是实体,也就是说种概念具有较高的普遍性,相对而言,属概念较为狭义而具体。 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范畴这个术语的,他规定出十个范畴,作为基本概念,它们是:实体、数量、关系、性质、活动、遭受、姿态、时间、地点、状态。他认为重要的是前面四个范畴,特别是性质,尤为重要。 规定明确而清晰的范畴是为了判断,判断是为了在后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就是推论,亚里士多德首创了三段论法,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在《解释篇》里他分析和明确阐述名词、动词和句子的性质。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杰出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1998年秋,在他去世一年后,纽约人文研究院组织了一场关于伯林思想遗产的研讨会。会议邀主表了为数不多的一群对伯林思 想颇有研究的学者,以向公开的批评和审视开放的方式集中讨论伯林的思想遗产。多元主义是与会学者一个核心关注点:伯林的多元主义信念是他的思想史研究与哲学论述的核心,他也将多元主义视为自由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会议上提交并编入此书的论文着眼于伯林作品的三个方面。马克·里拉等回溯了伯林关于“刺猬”和“狐狸”之区别的理论的发展和结果。伯林以“刺猬”指称那些对人类行为和历史持有整体的、统一的理论的思想家,而以“狐狸”指称那些信奉多样性的思想家,他们拒绝那种将人性服从于普遍野的冲动。罗纳德·德沃金等研究分析了面对伯林的洞见——同等合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