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收录了对行政权和官僚政治的批判、对立法权的批判、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批判黑格尔的观念主体,把人确立为真正的主体、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立足人的本质,批判导致人异化的一切异己力量等内容。
主要收录了对行政权和官僚政治的批判、对立法权的批判、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批判黑格尔的观念主体,把人确立为真正的主体、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立足人的本质,批判导致人异化的一切异己力量等内容。
柏拉图的《斐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苏格拉底临刑前的言行。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灵魂不朽的谈话,从容度过了生命的很后时光。谈话主题涉及到了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
本书依据近年出版的《哥德尔文集》和已公布的哥德尔的部分手稿,参照西方哥德尔研究的*文献,通过透视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倾力献身基础理论研究的心路历程,勾勒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数学家和罗辑学家思想之网的大致线索,试图探求其理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归宿,并揭示一代哲人科学家特立独行、超然于竞争之外的个性魅力,期望为那些思索理性的生命和亘常新的哲学主题的人提供一份独特的参照。
《现象学的观念》是胡塞尔次系统阐明现象学基本思想的著作。作者认为:哲学和科学相比;有着自身的研究对象。它因对认识论的反思而产生,因而是一门*意义上的关于存在之物的科学。过个*的存在之物就是隐藏在变动不居的科学对象之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我的纯意识。要认识它,必须根据*存在的意向,先用“先验的还原法”,将前人留给我们时间接知识和当下获得的直接知识抽象掉,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个别的失天设定(也可以用“意识流’的概念来表示),然后再进行“本质的还原法”,把个别的意识普遍化,从而就认识到*的真理。因而现象学是一种心理哲学,是一种认识论,是认识*的存农之物——“现象”的哲学。在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认识的结构问题。由于胡塞尔把世界还原为现象、还原为自我存在,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对后
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早期作品,代表了他的 科学语言分析 。他阐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 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 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辑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种。现继续编印第十辑。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末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
无
在面临一个晦暗不明、责任重大的事情时,保持其心情愉快绝不是一种微不足道的技巧。然而,还有什么比心情愉快更为必要的呢?没有纵情欢乐的成分,一事无成。力的满溢才是力的证明。——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个问号如此浓重醒目,以致把阴影投在了画出问号的人身上。负有如此使命的命运时刻迫使他跑到阳光下,抖掉身上变得沉重的、过于沉重的严肃。对于这样的使命来说,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任何“事件”都是一件幸事。特别是战争。战争曾经始终是所有过于内向、过于深沉的精神的伟大智慧。甚至在伤害中也有疗效。长久以来,下面这句格言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向博学的好奇心隐瞒了它的出处。
另有一类假象是由人们相互间的交接和联系所形成,我称之为市场的假象,取人们在市场中有往来交接之意。人们是靠谈话来联系的;而所利用的文字则是依照一般俗人的了解。因此,选用文字失当害意就惊人地障碍着理解力。有学问的人们在某些事物中所惯用以防护自己的定义或注解也丝毫不能把事情纠正。而文字仍然强制和统辖着理解力,弄得一切混乱,并把人们贫引到无数空洞的争论和无谓的幻想上去。 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容易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规则性设想得比所见到的多一些。虽然自然中许多事情是单独而不配对的,人的理解力却每爱给它们想出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平行物、连属物和相关物。由于这样,人们就虚构出一切天体都按正圆轨道而运动之说,而完全排拒了螺旋线和龙头龙尾的想法。由于这样,人们就把“火”这一元素连同它的
本书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自由思想家约翰 托兰德所写的小册子,副标题是《或一个著名协会的颂文》,这个协会指苏格拉底协会,《泛神论要义》总结了他的主要哲学和神学思想。 “泛神”的解释大约就是“神即一切,一切即神”,当然这里神的概念是“一”,在书中提到“世上万物是一,一是万物中的一切”,“世上万物皆由上帝而来,而且将与上帝重新合而为一,上帝是万物的开端和终极”。约翰 托兰德不认为上帝是一个处处干预人类生活,不时还用洪水雷电之类的东西灭绝几个城邦对人类稍加惩罚,或用奇迹显圣为人类增加信心的有着过多古代巫王特色的上帝,也不认为上帝是在某个假期用自己的无限的大能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对这个世界置之不理的,任人类在上帝创造的规律法则之下自生自灭的上帝,约翰 托兰德认为上帝是不会用那些虚妄的
怀特海(1861-1948)英国数家和哲学家。在剑桥大学就读时开始研究数理逻辑学,在伦敦伦大读书时又学习然科学,被美国哈佛大学招聘后转而研究大器晚成,大部分著作完成于六十三岁到达美国之后,他承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吸取爱因期坦所代表的相对伦理和量子力学以后的科成果,构筑成了“有机体哲学”。 本书是“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中的《怀特海有机哲学》分册,以日本哲学家的眼光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对其怀特海的生涯的追寻及他每个时期曾经面对过的问题的探讨。 全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形式新颖,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