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对我国巴克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虽简明扼要也相当全面的概括,这表明本书是批判地考察和总结国内有关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写的。但它又绝不是旁人的已有成果和总结,而是以自己的研究大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已有成果,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不仅考察总结了国内的已有成果,而且更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国外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近的巴克莱哲学研究的状况,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巴克莱研究专家和权威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扼要地介绍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和突出成就,并对他们的得失作出了自己的评论。 本书在巴克莱研究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值得重视,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巴克莱哲学的本质或主要倾向,提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对这方面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本书的成就也不仅在于对巴克
这是一本深度解析古希腊哲学巨匠苏格拉底思想精髓的书,精心汇集了《申辩篇》《斐多篇》和《普罗塔戈拉篇》三部经典对话录。通过苏格拉底与不同人物的深刻对话,本书全面展现了其对正义、知识、美德、死亡以及真理的不懈探索与深刻洞见,引领读者感受智慧的启迪,思考生命的真谛。
《生而为人》汇集了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对于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论和观点,他以深沉博大的智慧告诉心灵正日益困顿、迷惑、疲倦的人们:既然我们生而为人,就应该学会真正去观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从而还原真理的本性,回归真我与宁静。他用缓慢而清晰的话语,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和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其中大量文献内容为首次出版。
本书为 汉译作品中关于梅洛 - 庞蒂思想整体性、导论性研究填补空白之作,是对梅洛 - 庞蒂现象学的一次梳理。作者围绕梅洛 - 庞蒂思想的几大核心问题,结合哲学家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受德国现象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神经病学、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展示梅洛 - 庞蒂思想诞生的历史语境,以及他对当时不同哲学流派的批判与借鉴、对 中间之路 的辗转探索。 本书可作为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与艺术批评等专业人员研究梅洛 - 庞蒂思想的导读作品,也可成为国内人文学科爱好者了解法国现象学的入门读物。
尼采跟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一样。是对20世纪的精神生活起了*影响的 思想家。《悲剧的诞生》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 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 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 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 的忧伤的青年之作 。在《悲剧的诞生》这部著作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说明了艺术的起源、本质、功用以及人生的意义。
2001年6月11日,洪汉鼎教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盖尔德泽策教授的陪同下拜访了年已101岁的伽达默尔教授,地点是在海德堡大学伽达默尔办公室。这次访问具有重要意义。暮年的伽达默尔谈到了他对未来世界及东西方文明的看法。 本书收录这次访谈的记录稿和照片、洪汉鼎与卢茨 盖尔德泽策在此次访谈后不久各自所写的访谈文章;青年学者王宏健博士所写的访谈读后感,以及洪汉鼎的 伽达默尔与我 回忆文章。
《金刚经》是大乘 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 ,该经可谓流传范围 广、传诵时间 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 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笺经杂记》等资料,为笺注奠定了体例依据,并为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本书中收入赫尔岑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所写的四篇辉煌的哲学论文。赫尔岑在这几篇论文中,尖锐地嘲笑了当时莫斯科知识分子在科学上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肯刻苦钻研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极其精辟地论述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思潮在西欧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并且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俄国哲学界的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恶习。他热烈地鼓吹哲学要同革命斗争联系起来,要为改造社会而服务。赫尔岑这几篇论文对于促进俄罗斯思想中唯物主义传统的巩固和发展,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因而博得了别林斯基极高的好评。
本书是克里斯蒂娃继《中国妇女》之后又一关于女性主义的专著,全书以女性问题为中心,将作者自 1975 年至 2006 年间发表的 25 篇散论和发言稿,其中有些文章从未发表。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名为:“日复一日”、“肉体与精神”和“一个(众)女人(们)”。 作者运用符号学、精神分析学和人类学等各种论述途径和理论角度,横跨整个法国的启蒙时期、大革命时代和当代社会,既追叙了历史上的斯塔尔夫人、德雷卡米耶夫人和夏绿蒂柯黛等伟大女性的瑰丽风采,更着重于就当代女性的时尚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解剖,主张“女性效应”和“母性功能”的积极意义,提倡女人的个体独特性和创造性。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贝克莱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 爱努斯 。 努斯 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 怒斯 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本书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更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本书的力图完成这样一个工作: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结束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深远影响提出一种哲学基础。众所周知,“后现代性”的观念处于当代知识分子争论的中心,在知识界存在一个广泛的共识,即传统的观看、认识和表现方式近来都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但是,对于这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西方文化正在走向何方,则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本书正是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尝试提供解决方法。
1913年,26岁的维特根斯坦在挪威的山中建造了小木屋,《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在其中孕育,这也是本书叙述的起点。以小木屋为契机,本书贯穿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思想,并以参照、共鸣的方式向各种历史上的及当代的文本作了致敬。《维特根斯坦--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精)》是借以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把梯子,也是从哲学通向生活本身的一扇门。作者李宏昀旁征博引,妙笔生花,既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天才哲学家的一生,又深入浅出地化解了他的哲学思想,读来十分有趣,是一本难得的通俗读物。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首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