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本书将罗素原著七十万字的内容凝练为不到二十万字,既保留了原著中重要的思想观点与分析论证,也更贴合当下读者快速掌握、理解经典的阅读习惯,便于读者从多方面把握本书的精彩内容。
《悲剧的诞生》一书主要从两个问题出发,其一是探究人类文化的本质,指出现代文化所存在的弊病,其二是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尼采在书中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的二元对立。他认为希腊悲剧源于酒神世界观和日神世界观的碰撞,对希腊悲剧的本质做出了不同的、全新的解释。而书中提到的日神代表的是一个理性的幻象世界,为人们制造美好表象,减轻存在所带来的痛苦,免于直面残酷的现实。而酒神所对应的是非理性的、放纵的现实世界,让人们在迷醉中回归自然本体,归于原始的统一。尼采所要寻找的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平衡,唯有艺术世界方能维持此种平衡,而悲剧艺术也可成为解救存在之痛的良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 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后,随着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 皮内尔和塞缪尔 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重视。 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能够凭借什么来理解这种史料无征的神秘现象呢?只能是凭借猜测。然而,他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 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 。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 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 在晚期著述中,他更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恐怖之物为何令人痴迷?又为何必要?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 费舍的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恐怖主题,更准确地说,是 怪异 与 阴森 这两个概念。20 世纪一些最令人魂牵梦萦、最反常的小说就属于这两种模式。费舍探讨了众多流行作家、导演、音乐人的作品。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马克 费舍将这两个概念定义为激进的叙事模式或 超验的震撼 时刻,要正确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对这类边缘概念进行研究。从这种意义上看来,科技、资本也是这样一种阴森可怖的存在。
《小逻辑》是《哲学全书纲要》的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 存在的问题 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 在 ,而不是 在者 。为此,他追溯了 在 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 在 的本质,以及 在 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色诺芬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记录了苏格拉底与形形色色的人的对话,追述了苏格拉底对政治、宗教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看法,体现了苏格拉底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苏格拉底》选取了苏格拉底著名的学生柏拉图所著《对话录》中的《尤西弗罗篇》《申辩篇》《克里托篇》以及《斐多篇》。这四篇对话涵盖了苏格拉底*后的人生阶段,这四篇对话绝不仅仅是从时间上对各个事件的串联,更是对苏格拉底整个学说和人生态度的呈现,因此,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同时也是哲学的。
本书以清晰生动的文风和大量的例证,呈现了现象学领域的主要学说。它考察了知觉、图像、想象、记忆和指涉等现象,并展示了人类思考是如何从经验中生发出来的。这本书还探讨了个人身份同一性在时间中的确立,并讨论了哲学的本质。除了对符合论的真理观提出了一个新阐释,本书作者还解释了现象学是如何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考形态分别有所区分的。
《宽容》是一部描述人类思想解放的历程、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借助 宽容 之眼, 重新审视人类由史前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 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到现代几千年文明的变迁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这期间,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自我技术:福柯文选Ⅲ》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这本获爱因斯坦本人首肯的小书收录了他关于人生、科学、政治、宗教、教育、犹太人、经济、和平等问题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尼采是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本书是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用散文诗体写成,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 超人哲学 和 权力意志 ,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之歌。本书并不像说教那样枯燥乏味,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黑格尔,这位德国唯心论哲学思潮的集大成者,或许能为你提供答案。 黑格尔认为,理性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现实世界本身的内在逻辑。他通过辩证法阐释了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规律。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最初的自我与非我的分离到最终的绝对精神的统一。黑格尔相信哲学能够揭示现实的总体性,并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世界及其发展方向的框架。 本书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导论,将带领你深入了解这位哲学巨匠的理论和思想。书中涵盖了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观念,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你克服理解哲学的障碍。如果你对哲学、历史或文化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就是为你准备的! 它将带你开启一段思想的旅程,帮助你理解世界的奥秘,并思考
《笑的哲学》首次出版于1900年,内容主要基于亨利 柏格森早年在奥弗涅大学的一次演讲。本书名为 笑 ,事实上是对滑稽的探讨。柏格森对 笑 与 滑稽 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系统论述了什么是笑的含义、可笑的事物中到底有些什么。他认为,喜剧首先须是人类的东西;其次,笑是一种大脑思考的结果,需脱离个人掌控的主题,笑才会发生;最后,笑声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笑的哲学》语言幽默且深刻,兼具思想与趣味,是一本引人入胜且适宜快速阅读的哲学著作,对于任何一个寻求对笑、幽默有更深入理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本书是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 现代元素 ,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米歇尔 福柯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 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