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做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
巫史传统 是李泽厚晚年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秘密,是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本书阐释了 巫史传统 思想的基本观点:一是 由巫到礼 ,周公将传统巫术活动转化性地创造为人际世间一整套的宗教 政治 伦理体制,使礼制下的社会生活具有神圣性。二是 释礼归仁 ,孔子为这套礼制转化性地创造出内在人性根源,开创了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的修齐治平的 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 内圣外王 恰恰正是远古巫君以自己通神的魔法来统领部族特征的全面理性化。周、孔使中国传统从人文和人性两个方面在相当早的时代获得了一条实用理性之途。
《庄子》一书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世间、出世间的重要观念法则和人生修身养心之道,是中华文化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庄子》文章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但于现代人而言,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1981年秋,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庄子》,游乎经史子集,博征佛道乃至西方宗教学术观点,阐扬《庄子》大义,清晰明白,通俗生动,精义跌出。本书据南先生的讲解录音整理成书,定名《庄子?Q譁》,按南先生的话说, 譁啦譁啦,?Q?Q自语罢了 。
《中国方术考》《中国方术续考》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次汇集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对全书有所修订,并撰写了 新版前言 ,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本书新版还特地收入作者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呻吟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吕坤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是吕坤积三十年心血所著的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他在原序中称: 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疾痛语也。 故以 呻吟语 命名。全书共分六卷,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一共有大约数百则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录笔记。《呻吟语》是吕坤对宇宙、人性、命运、时事、治道、物理、人情的观察与思考,充满了哲理性,闪烁着智慧之光。它不仅能使人看到明代政治、学术风貌,还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怎样构筑自我,怎样待人,怎样处世,怎样排除烦恼,怎样延长生命,怎样摆脱困境等。此次出版的《呻吟语》是 中华经典全本全注全译 丛书的一种,注释简洁得当,译文准确通俗。
本书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国哲学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全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注重阐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经典和哲学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国哲学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本书对中国哲学史提出了四阶段的分期说;删去了繁琐考证与时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学性的主题,以此来选择思潮与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学思想的要点与重点,抓大放小,准确把握有关范畴与命题,客观地评述各家各派的贡献与局限,讲一个问题就力求讲透,不东抓一个问题西抓一个问题,以致都谈不清楚;集中加强了对有代表性的原著经典与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与相应的诠释,努力分析中国哲学自身的内涵与特点,特别是与西方哲字的差别,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适履。
本书是处耄耋之年的黄钊先生抱病握笔、粹一生之功力的生命之作、绝笔之作。全书校勘篇幅精短,言简意赅又不失严谨而理性的治学精神,展现了作者一生读庄解庄的心得。 本书以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一书中的《庄子》正文为底本,与历代诸家版本及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校,尤注重刘文典《庄子补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展开校训析的工作。 校 即对清本经文中相关错讹衍脱的文字进行校勘,剔去累赘,使文字通顺; 训 即对经文中一些有不同解读的内容进行注释说明,使文意清明; 析 即对各篇经文的中心内容进行精要的评析,让读者迅速把握篇章主旨,进而更快地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
《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据《后汉书》等史料记载为东汉末期道士干吉等人所传,是我国道教早期的主要经典之一。此经假托神人(又称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演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大抵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旨,广述治世之道、伦理准则,以及长寿成仙、治病养生、通神占验之术。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 多巫觋杂语 。但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亦受此书影响。堪称了解中国道教的名典。本次译注作者杨寄林教授积数十年研究《太平经》之功力精心注译全本,注释详尽征引丰富,译文清晰流畅而
本书是鲍鹏山教授对中国传统经典《道德经》的导读之作。鲍鹏山教授以通行的王弼本为底本,参校帛书甲乙本、郭店竹简本、河上公本等诸种本子,尽可能地保留和还原流传千年的《道德经》的文本形态。各章由原文、今译、注释、导读、链接和成语六个部分构成,严谨地选择、恰当地申说各家解说,有时也呈列数家相异之说,分别指其可取之处。全书旨趣分明,将老子的玄理阐释清楚,使读者能够用日常生活经验来理解,同时又不致把玄理浅薄化,保持了《道德经》的玄理高度。
书稿由《菜根谭》《小窗幽记》《幽梦影》《围炉夜话》四种组成,其中的《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更是被称为 处世三大奇书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清言小品,用清新晓畅而有韵味的话语,从道德、修身、读书、忠孝等等方面,对名利、情怀、山川、植物、心境、风景、气韵、法度、人生、社会、生活等等进行了表述,既有立身处世的格言哲理,也有个人对事物的品评,既有对生活情趣的描述,也有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既有对生活的领悟,也有对美好的向往,在喧嚣的当下,摩挲此书,自会获得一份宁静,一份淡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的合集,内容丰富玄奥,思想博大精深。《庄子说什么》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韩鹏杰对《庄子》一书的独到解读,带我们走近庄子其人其文。韩鹏杰从"内篇""外篇"与"杂篇"中挑选出15篇反映庄子思想精华的代表文章,用"原文 注释 评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为读者们精讲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证和精准的评析,向读者们介绍了庄子思想的精粹,给予读者哲学高度的人生启示。
南华真经副墨,明陆西星着。陆西星为道家一代学养兼深之宗师,以其精修内外丹法,融通儒释道三家要旨,造诣高超,深契道妙,故于南华经之义蕴,剖析详明,多发前人所未发,于世人理解庄学及道家大有裨益,且于今时亦有振聋发聩之意义。太初散人孙大绶谓: 惟是注释一出,。台湾道学大家萧天石先生谓:盖陆子为东派之开祖,彻道德之本源,因阴阳之大顺,悟天地之枢机,人丹家之神室,又获深窥二氏之上了义,自证真如,故其注斯经也,得能补偏救弊,去芜存真,发先贤之所未发,而匡历代解家之所未逮也。
为什么历代王朝总是更迭不断?为何权力过度干预总与民生疾苦相伴? 本书以政治学的视角破译《老子》密码,澄清了人们对道家 消极避世 的误解,还原老子作为政治思想家的本色,揭示《老子》的核心并非隐逸哲学,而是一套完整的 权力尚简 治国纲领。通过对比儒家仁政、法家刑政,作者提出道家 简政 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第三种可能 一种至今仍被低估的东方治理智慧。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用权力政治学来解读《老子》,以此诠释老子的道如何落实于人生和政治之域。下篇逐章对《老子》文本进行详尽注释和导读,侧重思想义理的阐释,从而帮助读者把握老子思想的一贯性和整体性。
《古史辨自序(上下册)(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 经书 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
道义现实主义是由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提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把关注点放在决策者层面,以大国的 领导 (包括国际领导、政治领导、领导力等)为核心变量解释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秩序的变化,挑战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物质力量的过度强调。 该理论最早形成于2011年出版的英文著作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古代中国思想与当代中国力量》),后在2015年出版的《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中得到全面阐述。2019年,阎学通综合此前十余年的研究,在其英文著作Leadership and the Rise of Great Powers(《大国领导力》,2020年出版中文版)中进一步对道义现实主义进行了理论化阐释,并将该理论应用于预测其后十年中国崛起和美国相对衰落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本书针对《大国领导力》出版后中外国
《尚秉和易学全书》是尚秉和先生五种著作的统称,全书共收《周易古筮考》十卷、《焦氏易诂》十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周易尚氏学》二十卷、《易说评议》十二卷,凡五种六十九卷,统名为 尚秉和易学全书 。另附《易学群书评议》《检斋易学提要》二种八卷,共计七十七卷。 尚氏早年师事桐城吴汝纶,晚年治易。著书数十种。尤精于易学,是易学象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易学理论多建立在对《易林》研究的基础上, 卓然成一家之言 。 尚氏倾十余年之功撰成《焦氏易林注》,研寻出诸多失传已久的佚象,形成独具创获的象学理论体系。使久矣晦昧之易象,昭然若揭,可谓阐幽发微,集象学之大成。所著《周易古筮考》《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等,皆获学界称赏。王晋卿赞誉其 使西汉易学复明于世,孟子所谓其功不在禹下 。 本书校理者张
本书以 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阐发阳明学作为一种 精神动力 为中国 现代化 进程所提供的独特资源,并揭示阳明学对于克服现代性之隐忧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 作者立足于阳明学的原始文本,对王阳明的亲民说、 四民异业而同道 论、 天下一家 论等富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思想史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度阐释阳明学义理内部的 现代性 与 超现代性 思想因子,最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王阳明。
本书是1987年出版的《老子他说》上集的续篇,前者是南怀瑾先生讲解《道德经》课程的前二十六章结集,出版二十多年来读者催问下集者络绎不绝,但由于种种 原因一直未能印行,直至2007年南师落脚太湖大学堂,开始指导整理下集书稿,因内容包括部分上篇及全部下篇,故特定名为《老子他说续集》,总括上集和本 书,合为老子《道德经》一书的全部讲记。此书经理漫长的22年终于出版完全,也算是对热爱南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一个交代。
本书是18世纪德国哲学的代表著作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全书以条例、定律的形式结构而成,总共1000条,完整地涵盖了从形上学、认识论、宇宙论、 心理学 到自然神学的各哲学领域。环环相扣,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定律出发,层层上升,推至各领域,其严谨、条理、质实、有力的特质充分体现了德国哲学的特点。作者鲍姆加通曾为本书做过三次修订,在第四版中,特别为每个条目中的拉丁文关键术语增加了德语注解。这些术语注解为我们了解德国古典哲学自身语言形成的过程提供了一份极其难得的资料。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校本)》特色在于邀请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夏晓虹教授,根据诸多版本汇校、考订成一部精良版本,并为之撰写年表与评述文章,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庄子是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关心的许多问题仍存在于当代,他的思考仍启迪着今人。 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全新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揭开嬉笑怒骂的面具,庄子试图剥离世俗对人心的蒙蔽,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 为我 走向 无我 ,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儒家 四书 ,是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和信仰世界的总阐述。其中,《大学》申 大人之学 ,讲修齐治平,是人格之学、成人成事之学;《中庸》重 君子之道 ,讲君子时中,是心性之学、道德人性之学。《大学》言人格之大,《中庸》言人性之中。这两方面都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主体性不可或缺、不可戕残的基本内涵。本书作者鲍鹏山,力辨版本,阐译今文,条列注释,穷究原义,领读者深读二书、精读二书、品读二书,再焕古典光彩,重申圣言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