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
《楞严经》是 经中之王 ,是生命的经典,被公认为是一部 佛法百科全书 ,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素来有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等赞誉。一千多年以来,《楞严经》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中都备受推崇,广泛流通,并得到各国历朝历代皇室的鼎力支持。《楞严经》更是一部指导人们发现自心、修炼智慧的手册。 《图说楞严经》以流通*广的近代圆瑛大师的《楞严经讲义》为蓝本,综合各家的注疏和讲解,精编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同时,以60个系统结构表和严谨流程图,200幅精美绘图和佛像,用全新图说手法综合创意,使古老佛经焕发新鲜活力。
佛教的唯识学,体系博大精深,概念复杂繁多,历来被学人视为难解难入之学。印度护法等著、唐代玄奘糅译的《成唯识论》,为解释世亲《唯识三十论颂》的集注性质著作,是唯识经典的代表性著作,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的名著。在中国思想史上,对其进行注解、阐释乃至与其他学问会通的学者,代不乏人。 林国良所著《成唯识论直解》,根据《成唯识论》原书内容、结构,辟为六章,对全书进行简要注释、逐字今译和深度评析,既为初学者提供了可靠的入门读本,也为学界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此书2000年曾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学界较高评价。此次出版,作者对书稿内容、文字乃至标点,都作了精细修订,使书稿质量进一步提升,并撰写《再版前言》,将作者十余
《金刚经》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被视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华,在汉地流传广泛。此经自译出后,凡解经注疏者不下百数,其中不乏慧解独特、阐发精到这。迨民国大善知识江味农居士本讲义出,教内各宗派,则无不啧啧赞叹,咸推上乘。讲义深器般若精神,广援诸大乘要典,释经申义,见解卓尔。如以此经为至圆至顿教,俨然有别于历史上天台、贤首诸宗的教判。高屋建瓴,进而对禅宗、净土的点评,也无不切中肯綮,要言不繁。至于就经中字句的解读、点断的处理等,在在可见出其身后的功力与灵动的心智。更难得的是,作者有解有修,观照的妙用与义理的发扬双管齐下,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无所保留地和盘托出,使人时时处处有受益匪浅之感。诚如民国另一位大居士夏古农所谓,展斯卷, 不啻读余经十百部边 。
大圆满法是佛法中的精髓,犹如无价之摩尼宝,是超越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圆满前行则为其登堂入室之阶梯。其内容是以吉美林巴大师所作的 不共前行 ,和他的弟子多竹钦一世所撰写的 共同前行 ,两大主轴合而为《大圆满龙钦宁体能显遍知妙道前行仪轨》,也就是通称的《大圆满前行》。大成就者巴祖仁波切为利益后世行者,特别阐述 大圆满前行 ,而成《普贤上师言教集》,作者即根据此《普贤上师言教集》及宜阔嘉扎仁波切的释义而讲述,于一九九六年完成初稿,后又参考阿格旺波尊者的《前行备忘录》等前行释论及资料,形成较完整之论述。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 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 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 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
《正信的佛教》 佛陀是救世主吗?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佛教徒相信上帝吗?相信灵魂吗?相信转世吗?崇拜鬼神吗?反对自杀吗?反对节育避孕吗?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能参加军政工作吗? 佛教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其根本精神在流布的同时,掺杂了很多异质的成分,有了很多曲解。圣严法师以真修实证的智慧,扎实严谨的学术素养,透过平实流畅的语言,领你进入佛陀的世界,契悟佛教的奥秘。 《佛学入门》 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 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 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 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 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 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 无我 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 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 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 七、所谓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因 见性 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八、佛法的核心奥义是 空 ,这个空究竟是怎么个 空 ?为什么 色
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 汉家 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朝,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灯法系。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定,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故《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极广,对佛教界文坛俱有甚深之影响。禅师常云之一千七百则公案即指此书而言,而在文人诗歌中, 读《传灯》 几成参禅之同义语。此书在日本五山时代即有刊刻,在韩国则有高丽朝刻本,近代又有日语、韩语全译本。上世纪,此书又流传至欧美,现有多个英文的全译本与摘译本。由此足见此书流行之广、影响之巨、价值巨大。
《六祖壇经》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壇经》,简称《壇经》,一卷,由慧能弟子法海集记而成。它根据 自性本自清净 立论,宣扬 明心见性 ,主张舍弃文字, 直指人心 , 顿悟成佛 ,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由此确立。
本书是佛教逻辑即因明名著《因明正理门论》(简称《理门论》,印度陈那造,唐代玄奘译)的通俗讲解和研究。本书是《佛家逻辑通论》的姊妹篇。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门论》研究。内容包括:《理门论》的文句大意、体系结构,陈那因明必*书及研读方法,陈那、法称因明逻辑体系之比较等。下篇为《理门论》原文直解(今注今译)。本书旁征博引,资料丰富,立论独到,讲解透辟。本书初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修订本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出版。本次再修订,吸收了作者近十多年来的新成果,也借鉴了他人的新发现。本次修订增补了《理门论题解》,还将分章节并由汤铭钧博士标点以及校订过的《理门论》全文,置于本书后部,可为传习和研究者提供方便。 本书是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玄奘因明典籍整理与研究 系列成果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