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宗教?何为科学?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吗?科学与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吗? 科学 和 宗教 是否适用于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讨论所有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 科学 与 宗教 概念的含义演变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关系的前提。作者彼得 哈里森以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和清晰思路,极富原创性地分析了科学与宗教这两大领地漫长的形成过程,绘制出西方科学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图景,颠覆了我们对科学与宗教的许多简单化理解。本书代表着科学与宗教领域*的国际研究成果。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开篇即有颂日: 龙猛提婆所成宗,三派大车广解释,我以无垢净慧眼,不共要义皆善见。此间欲宣彼宗者,我为除其恶说垢。因众请故以净语,当即广释《入中论》。 龙树空宗修行次第为:先以闻思抉择此派宗义,于修行之真实道获大信解,以菩提心为前导,大悲心成就佛果。《入中论》即阐发此义。宗喀巴大师旁征博引,审慎抉择,纵论此中所阐奥义。以颂文为主,兼及释论,故名之曰疏。 中观应成派谓由甚深、广大二门可达《中观论》旨。由广大故,疏文随颂文顺序,以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每地皆说明其地体性、增胜功德、修习方便。 由甚深故,第六地中,以破四生明法无我,以七相推求破人我执。唯识宗的阿赖耶识、自证分,唯心即唯识、离外境识有自性、依他起有自性.自续派的名言中许有自性,皆于此中广破。此
本书是世界著名法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罗纳德 德沃金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在本书中作者讨论了人类一直以来困惑的问题:什么是宗教以及上帝在宗教中的地位?死亡与不朽到底意味着什么?本书是在德沃金2011年所做 爱因斯坦讲座 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认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所共同信仰的要远比把他们区分开的宗教信仰更具有根本性。宗教自由不应该从是否信仰上帝出发,而应该作为一种伦理独立的权利去追求。作者希望这本书会为理性的对话和缓解宗教恐惧与宗教仇恨做出贡献。《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位人道主义者的作品。他认识到了人性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本书的核心观念是印度哲学思想中的绝对本体观,在佛教中它就是涅槃观。作者追述了从吠陀诗歌到梵书、奧义书的超验绝对观源流,最终落实于大乘佛教的龙树中观哲学。虽然本书在名义上是讲涅槃观念史,但实际上显示了全部佛教基本学说从小乘向大乘发展的哲学背景,也揭示了整个佛教实践活动的思想依据。
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佛教是一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汉化的宗教,而忽视了它在犍陀罗即今天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发展。本书利用佛教文本和犍陀罗考古出土的佛教浮雕、佛像、佛塔、钱币等,探讨了佛教历史上一些令人费解的话题,如“玄奘记载的贵霜帝国君主何以两肩出火”“飞行皇帝会飞行吗?”“大雁塔为什么叫雁塔?”“佛陀和龙是什么关系?”“武则天为什么说自己是弥勒下生?”等等,随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谜底的解开,佛教在犍陀罗地区的酝酿发展并演变为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得以从不同侧面展现,它对中国中古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深刻影响亦可见一斑。
本书为觉囊遍知朵洛瓦所著的《宝性论释》的汉译版本,原著为佛家重要论典,向来受汉藏各宗派佛学家重视,被人们广泛地论述和赞颂。此汉译版本从如来藏品、菩提品、功德品、事业品、利益品五个方面开示众生解脱还灭的因果,通过推理来证成一切有情相续当中具有如来藏的道理,启迪人们了知行为的方法,探索心灵的智慧。
这本书著重基础性的解释,尽量将佛教义理融合于现实生活中,多用生活例子,令初学者容易明白掌握。我相信任何学问均要从基础著手,有了正确的入门途径,往后的开展自然会很顺利。
本书共十章内容,系统详尽地阐释了如何持守戒律、持守戒律的意义,以及各戒律间的一些差别和层次,对现代社会正确认识戒律有积极引导意义,也有助于读者对戒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包括居士五戒、略说八关斋戒、受戒行善的殊胜日、菩萨戒浅释、饶益有情戒、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十四条根本戒、犯失密乘戒的界限与忏悔清净的方法等。
中论又称中观根本慧论,集佛陀二转般若法轮之精华于一体。该论阐述了缘起性空的深义,揭示了生死解脱的根本,为三乘共遵之法门。 本书是17世纪的麦彭仁波切为《中论》所造之注释。麦彭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大成就者,一千多年前莲花生大士授记他为“弘扬大圆满的太阳”,雪域藏地诸教派共称他是文殊菩萨化身。若能潜心研读本书,会对通达般若空性有极大帮助,尤其对进一步理解《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典,以及禅宗祖师的公案,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禅宗是实践的宗教,参禅的目的在于开悟,在于对宇宙实相的洞察、世界本原的了解,从而获取人生的智慧。禅宗所追求的是个体内在的悟解,不落实相,不可言传。印度禅学与中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禅宗在中唐以后即出现了 皆归曹溪 的局面。晚唐至五代,惠能禅经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系进而越祖分灯,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形成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宗。后来,临济宗经黄龙慧南、杨岐方会,形成临济黄龙派、临济杨岐派,这就是禅宗史所说的五家七宗。 禅宗至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规模及影响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同时,也形成许多新的特征。宋代禅宗对内互相融通,对外与儒道合流,禅宗在禅教合一的同时,还融摄净土法门,实现禅净教三者合一。此外,由于禅宗法门简便易行,大量的士大夫参禅、习禅成风。禅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一,对以往就《道行般若经》所作的训诂进行评述并提出经典校注中应注意的原则;二,指出特殊语法等,包括广泛的逆序、独词句、定语从句、共用与合叙、长句、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词法和句法等;三,讨论修辞,包括广泛的比喻修辞和其他修辞。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同名研究成果。
《论知识》是迈蒙尼德编修的犹太法典《律法再述》14篇中的首篇,其内容包括关于律法之根基的律法、关于德性的律法、关于律法学习的律法、关于星辰及偶像崇拜的律法、关于忏悔的律法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之下又列出数量不等的多条诫命。迈蒙尼德认为他在《论知识》中囊括了先知摩西所教导的构成信仰根基的诫命及原理,而所有这些内容是一个人理解和履行律法必须首先明了的知识。迈蒙尼德通过分类梳理并阐释全部诫命,为犹太民众提供了一部 全面的律法书 和系统简明的律法教本,他们可以按照主题目录在其中找寻各诫命的适用规则,而不必淹没于芜杂的《塔木德》律法辩论之中。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共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西藏佛协也在积极开展教义阐释,对藏传佛教典籍进行适应新时代的阐释。本选题对藏传佛教噶当派精髓《答复宝》和《人道要》进行了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的教义阐释。
《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益西传》由罗桑益西等著
本书收录了五篇克朱杰短篇传记、一篇索朗确朗传记、两篇恩萨巴·洛桑顿珠传记,根据2014年由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辈班禅大师传记》丛书第一本翻译并加以注释完成。内容主要包括三位班禅大师从出生以来入寺经历、学经过程、弘扬佛法等在内的丰功伟绩,充分彰显三位高僧大德对格鲁教派形成和完善做出的突出贡献。本书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不仅忠实原文,同时原文中未能体现其历史贡献的部分以“引言”“后记”“加注”等形式补充,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