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慧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里。 《塔木德》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由1500名犹太拉比联合完成,全套20卷,总计12000页,250万字,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头绪纷纭,大至宗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着衣、睡眠等无所不包。它以《旧约》的箴言为开端,接着是神话故事、诗歌、寓言及道德反省和历史回忆,题材广泛,内容鲜活生动,虽然其中三分之一是《米德拉西》,即训诫和道德说教,但让人丝毫不觉得生硬和僵化。它不是史书,却在谈史;它不是人物志,却在述说人物;它不是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正是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模式,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与《圣经》、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古兰经》,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本
《薄伽梵歌》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段晴等编著的《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经文全部译自巴利语,以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society)出品、又经过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依据泰国巴利藏写本校订的巴利语《长部》为底本。《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精)》是佛教经类文献的部集成,分为三品共34部经文。其中有佛的教诲,有民间传说、故事,有僧人的纪实文学作品。《长部》的主旨在于破,以破而凸显印度佛教与其他思潮、教派的不同。辑入《长部》的佛教术语类经文,完整地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体系。《长部》多讲“戒”、“定”、“慧”,这三个字的内涵,作为主脉,贯穿于整部经。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萨满教是一种国际现象,美洲印第安人,西伯利亚土著民族,北欧萨米人,南亚地区的一些族群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诸多民族都信仰或曾经信仰萨满教。*近30年来,中国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各个民族萨满教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但是对于国外萨满教现象的考察与国外萨满教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则很少涉猎。本书的目的在于分析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除了要对北美印第安人萨满教的一般性特征进行说明外,同时还论证了该地区萨满文化特殊性。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此次被“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选中,即将首次翻译成汉文。与本书题材类似的《金枝》很久以前就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的书目,本书的翻译也必将填补业内的空白,可以将此书丰富多彩的萨满世界推给更多中国读者。本书稿由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满福教授翻译,段教授在教学的同时,译著颇多,曾翻译出版《地球上的庄园:土著人如何塑造澳大利亚》《小王子》《后一课》等图书。该书共分14章。总体上看,该书结构有些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可分为三大部分:呈示部,即开头八章,为全书的基础;展开部,第9章至第12章,充分发挥开头八章所呈示的各主题中所具有的特征;再现部,即第13、14章,这后的两章基本上复现呈示部,再次回到对全局性特征的论述。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此次被 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 选中,即将首次翻译成汉文。与本书题材类似的《金枝》很久以前就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的书目,本书的翻译也必将填补业内的空白,可以将此书丰富多彩的萨满世界推给更多中国读者。本书稿由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段满福教授翻译,段教授在教学的同时,译著颇多,曾翻译出版《地球上的庄园:土著人如何塑造澳大利亚》《小王子》《后一课》等图书。该书共分14章。总体上看,该书结构有些类似西方音乐中的奏鸣曲式,可分为三大部分:呈示部, 即开头八章,为全书的基础;展开部, 第9章至第12章, 充分发挥开头八章所呈示的各主题中所具有的特征;再现部,即第13、14章,这后的两章基本上复现呈示部,再次回到对全局性特征的论述。
《英国的宗教 信仰但不从属》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已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但尚没有中文译本。 格雷斯 戴维以英国的情况,研究了欧洲国家的世俗化,在本书的*版《1945年后英国的宗教:信仰但不从属》中,她提出 信仰但不从属 的概念,该概念成为描述西欧北欧世俗化的核心概念,该书也奠定了她作为国际级学者的地位。在这一版中,她提出 代理式宗教 概念,这是国际世俗化理论的*进展。 本书的引进,将弥补国内对欧洲世俗化理论经典著作引介出版的不足,具有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很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薄伽梵歌(注释本)》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书是个体言说的哲思体文本,这是作者在*与虚无之间的挣扎心路,这是迄今为数很少的汉语学者释义现象学考量中国问题的佐证。张志扬的哲学言述纯粹是个体性的:有“墙”有“门”,有创伤的记忆,有渎神的节日,致思寻回个体性在哲学言说中的本位,你可以拒绝他的个体言说,但他的言说会让你无法重复,你可以轻视他的沉重言说,但他的沉重会释怀你的沉重。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 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作为国人较早从事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的学者之一,马小鹤此书值得肯定者有以下三点。首先,注重研究手资料,比如穆格山粟特文文书、吐鲁番新出摩尼教粟特文文献、阿富汗新出巴克特利亚文文书、噘哒钱币、隋唐支氏家族碑铭等,都是学者没有或很少研究的资料,阿罗憾碑虽然有较多的学者注意,但是作者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其次,作者对中外学者的西域史、摩尼教研究的成果相当熟悉,能综合利用语言学家们对粟特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巴克特利亚文、婆罗谜文、回鹘文、科普特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语文资料的研究,深入分析汉文史料,时有新见。,对摩尼教的研究能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越出单纯考据的藩篱,吸收符号学的理论,从摩尼教的宗教符号出发,与基督教、佛教进行比较,触类旁通,深入分析其义理,为华人学者对摩尼教的
该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曾经广为流布的民间教派为研究主题,以寺庙与相关人物为基本线索点,根据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对寺庙壁画、传世经卷、民间传说、访谈口述、碑刻家谱等大量手资料的专题性深入研究,以图像入史,以文献解史,以实物证史,厘清了早期黄天道历史中若干疑点、难点问题,提出了 全庙 与 孤庙 、 三普 与 五祖 等概念体系和分析思路,究明了黄天道之 黄会 与 明会 、 明会 与东大乘教以及还源教等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实真相,深化且拓展了民间宗教研究的领域,将中国民间宗教教派史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