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人类的智慧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里。 《塔木德》成书于公元3世纪到5世纪,由1500名犹太拉比联合完成,全套20卷,总计12000页,250万字,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头绪纷纭,大至 、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着衣、睡眠等无所不包。它以《旧约》的箴言为开端,接着是神话故事、诗歌、寓言及道德反省和历史回忆,题材广泛,内容鲜活生动,虽然其中三分之一是《米德拉西》,即训诫和道德说教,但让人丝毫不觉得生硬和僵化。它不是史书,却在谈史;它不是人物志,却在述说人物;它不是百科全书,却包罗万象。正是它孕育了西方文明的模式,成为犹太智慧的源泉。与《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伊斯兰的《 》,并称为影响人类文明的巨著,是真正的传世经典。塞妮亚
本书讨论的是*早从英国移民到北美殖民地的清教徒团体在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的一段历史。着重研究新英国清教社会的初建、发展和世俗化的过程。新英格兰清教社会之于美国,正如胚胎中的基因之于成熟个体,见微知著,该时期的研究对于理解美国性格多有助益。
《薄伽梵歌(注释本)》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和精神内核,是印度瑜伽三大经典之一。本书分成18章讨论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基本问题:如宇宙论、创造论、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瑜伽论、解脱论等问题,是广大瑜伽行者和爱好者之上乘的瑜伽经典。《薄伽梵歌》已经有多个汉译本,但这个译本更倾向于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有着西方学者对经文的准确而精彩的注释,由此与已出版的各种其他版本区别开来,对于当今进行着精神修养和瑜伽实践众多瑜伽爱好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自净其心——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研究》从“拯救现象和建构知识”这一希腊哲学传统的大视野来论述普罗提诺的灵魂学说。因为灵魂作为心智世界和可感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把上界诸理念形式赋予下界万物,现象世界的实在性由此得到了保证;灵魂还凭借其感觉、记忆、推理和理智等部分来建构知识,其中的理智知识也是灵魂上升及其达到与太一神秘相合的有效途径。灵魂上升其实就是一个自净其心、反求诸己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回溯到灵魂和自我的深处,在那里,有着神圣本体的灿灿金光在闪闪发亮。
什么是巫术?什么是数术?1989年版《辞海》对“巫术”的解释是,“幻想依靠‘超自然力’对客体加强影响或控制的活动。是原始社会的信仰和后世天文、历算、医术、宗教的起源。产生于原始社会前期,可能略迟于法术。与法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巫术已具有模糊的‘超自然力’观念,并认为行巫术者具备这种能力。巫术与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巫术尚不涉及神灵观念,并且不是将客体神化,向其敬拜求告,而是影响或控制客体。各种宗教产生后,巫术仍在某些宗教中流行”。其中提到巫术与法术的不同,《辞海》对法术的解释是,“幻想以特定动作来影响或控制客观对象的准宗教现象。起源于原始社会前期。初多为模仿……举行方式与原始的宗教仪式颇近似,但尚无依靠神力行事的观念。宗教仪式的目的在于取悦神灵,求其赐助;而法术则认为无须神灵之助,单凭特
宗喀巴(1357—1419),法名“罗桑札巴”,意为“善慧”,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于藏历第六绕迥之火鸡年(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在“宗喀”地方(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所在地),故被称为“宗喀巴”。父亲名叫鲁本格,是元末当地的地方官员——达鲁花赤,母名香萨阿切,生有子女6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宗咯巴大师的宗教伦理,体现了人的终极关怀,他的宇宙大融合的思想特质,首先表现在以缘起性空的智慧观察宇宙众生,彻底否定了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给“众生平等一体”以强有力的理论证明,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其次,他的宗教伦理思想中所具有的宽容、平等、和平的精神,也有助于实现终极关怀的至上目标——融合;特别是他的“道前修行伦理”和“三士道”修证伦理,能根据众生的不同
"摩西与十诫"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经典传说,对于认识西方法律传统源流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 《摩西与一神教》是一代宗师弗洛伊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弗洛伊德通过对摩西传说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摩西本人是一个埃及人,他传给犹太人的宗教与法律是从埃及带去的。弗洛伊德接受了摩西是在荒野里被谋杀的假说,但是他认为摩西存留在以色列人民心中,摩西的教义*终取得了胜利,成为犹太民族的基本法律信仰,影响至今。 弗洛伊德阐述了他关于一神教的理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见川、皮庆生所著的《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论述了中国民间信仰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是较为完整、系统论述民间信仰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既勾勒出了这一时期民间信仰的总体状况,也有具体个案的分析研究。是国内二三十年来社会史研究不断扩展的重要成果。
《信守与包容——浙东妈祖信俗研究》在三个方面具有新意:一是从研究浙东地域文化入手,论证妈祖信俗的形成与古越文化的关系。二是妈祖信俗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包容和汲取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有东方特色的原始海洋文明。三是以妈祖信俗为合理内涵的东方原始海洋文明,孕育城市文化精神,使“宁波帮”商人走向世界。作者黄浙苏著此书的目的,旨在说明这轮循环中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安息日的真谛》是20世纪谈安息日*代表性的作品。赫舍尔以优美、热切、满怀对上帝所造万物的爱,所写下的《安息日的真谛》一书,在出版之后,就被推崇为是犹太信仰的经典作品,帮助数以千计的读者在现代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赫舍尔在这本简短而深邃的小书里,默想第七日的意义,引入一个带来巨大影响的观念:一种不是呈现在空间中、而是呈现在时间中的“圣洁的建筑学”。他主张,犹太教是个时间的宗教,犹太教所揭橥之生命意义,无法在空间及充斥于空间的物质中获得,只能在时间及弥漫于时间的永恒中领受,因此“安息日就是我们的大会堂”
C.S.路易斯撰写了《返璞归真》、《魔鬼家书》、《痛苦的奥秘》、《卿卿如晤》、《荣耀的重负》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帮助读者认识自我、体认真理,直到如今还继续启发着成千上万的人理解信仰的真谛。 《聆听智者:与C.S.路易斯相伴365日》即是精选自路易斯这些世界的作品中的妙言哲语,按日编排,从岁首到年终。读者可与他日日相伴,喜爱他的人定能在他充满智慧的话语里天天受益。
中国历史上不乏利用宗教进行起事的农民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亦是如此,只不过,它因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更加神秘。太平天国以宗教起事,以宗教行军理政,因而不了解太平天国的宗教,对太平天国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得到清晰地认识。本书不因袭旧说,不盲信权威,从史料出发,对太平天国宗教的名称,上帝教与基督教、与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民间宗教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从上帝教的天父天兄下凡等教义入手,对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败亡等的原因作了深入剖析;对李秀成、幼天王洪天贵福等被俘后的表现进行了梳理;对流行的太平天国实现了妇女平等以及近来出现的太平天国邪教说进行了辨正。跟随作者流畅的文字,听作者娓娓道来,一百五十年前那场风云激荡的农民运动仿佛就在眼前。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作者黄彩文以云南省西南部一个布朗族村寨的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如何在一个布朗族社区的反复操演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朗族集体记忆中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影响其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社区民众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民间仪式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争取民间信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作者指出,1950—1970年,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曾一度退出了社区民众的生活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布朗族本土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布朗族族群意识的增强,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逐渐成为布朗族争取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开始参与到地方政府组织的相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很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书从历史学与社会学角度对山东民间秘密教门历史与概况勾勒出一个轮廓。全书内容全面,知识丰富,考证具体,对了解与研究山东民间文化有很大的意义。 本书是一部经过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研究,将乡土社会的越轨信仰集团引入历史的力作。这项研究自199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后,作者和他的助手们费时近10年,足迹遍及山东境内及河北部分地区计70多县的广袤的乡村集镇,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地域范围看,都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规模*的一次民间教门的田野调查。 45万余字的著述凝结了作者创获性的丰硕成果: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该书进一步理清了历史上发源于山东并对华北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几支重要的教门——“一炷香”、“八卦教”、“离卦教”、“圣贤道”、“九宫道”、“皈一道”、“一贯道”
《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王斯福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重要研究专著。他以60年代在台北山街近三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民间宗教组织是如何将分散的个人组织在一起的。他直接从民间宗教当中来理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讲述在民间社会的生活实践中,人们是如何通过隐喻这种修辞学途径来模仿帝国的行政、贸易和惩罚体系的,揭示了烧冥币、城隍崇拜等民间习俗背后隐含的帝国隐喻的逻辑——这也一直是中华帝国和民间社会之间沟通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指出,这种隐喻式的模仿并非对帝国科层结构的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民间宗教正是通过象征性的隐喻方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