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神话学》介绍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的主导思想与研究范式,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批判与反思。编者还收录了中国学者本土化方面的应用实践成果,提供了运用外来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及文学现象的范例。本书为从事人文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示范。
《薄伽梵往世书》是古印度韦陀文献里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往世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 宇宙古史 。共十二卷,相传为古印度大哲毗耶娑天人所撰。由于原作篇幅过长,又是诗歌体,不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徐达斯先生参考数种梵、英版本,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压缩,采用章回体形式进行翻译述说。
本书作者通过剥开希腊英雄故事的神秘外衣,揭示其中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社会生活信息、精神文化含义和社会政治功能。增订版对初版的文本和注释进行了修订,并增补三章内容,以希腊古典文献中的东方传说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传说故事中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成分。增订版也对书后附录部分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阿耳忒弥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狩猎女神,奥林波斯十二主神之一,希腊古代宗教和崇拜中掌管野蛮与文明、青春与成熟、生存与死亡之转变调和的神祇。 本书是关于阿耳忒弥斯女神的文学、肖像学及考古学研究:从阿耳忒弥斯的早期起源和青铜及古风时代的崇拜入手,探究了阿耳忒弥斯的出生和童年,她在神圣家族中的地位,她的童贞,以及她与那些由荒野变成 正义者之城 联系。这位女神在其崇拜者生命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她帮助孩子和女人顺利过渡到成年和死亡的全部生命历程。阿耳忒弥斯神话中既有瘟疫和虐杀,也有温存和襄助,两方面密切关联不容偏废。阿耳忒弥斯形象在文艺复兴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历久弥新:从以弗所阿耳忒弥斯雕像 乳房 的持久魔力,到奇幻小说《饥饿游戏》( Hunger Games )三部曲中艾佛丁(Katniss Everdeen)的阿耳忒弥斯面相。
中国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电、鱼龙百虫, 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往往倏生倏灭,忽小忽大,诸神之间的关系、统属也变得极不稳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鉴于此,本书作者著名民俗专家栾保群梳理典籍,对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祇分门别类,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乱的民间众神各归本位。
神秘数字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指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习俗等方面具有神秘或神圣的蕴涵。本书探讨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象征蕴涵、发生机制及人类神话思维的规律,透视神秘数字表象背后的隐秘编码,追本溯源,揭示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华夏思维方式的特色,见证 神话中国 的理论命题。
凯尔特的神话传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千百年来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动力和灵感源泉,眷恋者甚众。爱尔兰学者和诗人罗尔斯顿就是其中一位。他重编这些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神话,要为本民族注入曾有的生机和活力。在今天的后现代社会,凯尔特神话还成为打造畅销文化创意产品的符号资源。
《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旨在回顾西方神话学在20世纪以来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对其理论与方法演变轨迹做出较为全面的介绍与阐释。全书的一个核心话题是 究竟什么是希腊神话 。本书围绕此话题探讨了希腊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的意义等,为国内神话研究者与爱好者了解国内外新近研究趋势提供了一扇窗口。
《巴比伦与亚述神话》为20世纪英国著名神话学家唐纳德 A.麦肯齐的代表著作,主要从种族、宗教。民间信仰、核心神祇、建筑、法律、贸易等角度,对三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史做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该书虽为神话研究专著,但行文流畅且富于趣味性,是一部了解巴比伦与亚述神话历史的入门读物。
《神话 原型批评》以译文集的形式,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流派 神话 原型批评,做出较全面的知识介绍和应用方法展示。书中所选译的篇章多为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献,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各篇整合起来,系统呈现出该批评方法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演变情况。
本套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主要就玄武信仰的源起与演变、玄武原始形象与其审美造型、玄武信仰与周桃故事的互染及周桃斗法故事的艺文演出及其流变等作历时性的追踪,以期诠释玄武信仰源起与流变的内外动力。
神话理论 丛书共六卷,含有113篇文章,涵盖了古典与现代的神话学研究。本书是 神话理论 丛书的第一卷,包含了最具影响力的神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对神话的分析,他们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扩展和修正,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对这些理论的应用,以及神话理论批评和神话心理研究的调查案例。
本书探讨了前苏格拉底、智者和柏拉图时期神话与哲学之间相互融通的动态关系,那时的学者们想要重新阐述有关文化权威的普遍观念,他们通过操控神话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对神话自觉运用产生了一种自我反思式的哲学思维,并引起人们对不同语言表征模式的关注。本书中的案例研究揭示了神话时方法论反思的结果,是哲学关怀的表现。
本书以哲学思想为研究进路,较全面地探讨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这一历史过程。书中具体分析论述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的思潮命名、任务主题、发展阶段、思想代表、理论建构、演变走向等重要问题。 ??本书提出唐宋儒学转型是中国古代中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中国先秦至汉唐本土思想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整个社会思潮的主题是“明体用之学”,因此在其源头时的气象宏阔,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这一思想转型的*学术成就是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推进了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向度思维的成熟。其重大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回应了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从哲学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它既是传统儒学转型
《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通过对笔记小说和敦煌文献的梳理,考述了唐五代冥界中的神明和冥界官吏,对唐五代时期冥界观念及其信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作者揭示了唐五代的“冥判”思想和冥界簿籍的道教源头,并认为在唐五代的冥界信仰中,举凡生人之官禄、财富、科举、婚姻等无不由冥界前定,是谓“阴注阳受”。而在民众冥界信仰中,逝去“亡人”则要在冥界接受神明的审判和地狱的惩罚,唐五代社会生活中的刺血写经、焚烧纸钱、造像、社邑等活动均与冥界信仰息息相关。因为安史之乱后吐蕃王朝对敦煌的统治,《唐五代宋初冥界观念及其信仰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探讨了“目连变文”和《佛说十王金》和藏地《格萨尔》和《中阴得度经》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影响。作者以七至十六世纪几部说唱文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流传了几千年,在一代代学者的努力下易学非但不衰且历久弥新。作者李燕学识渊博,经常举办国学讲座弘扬民族文化,而尤以易学研究最为突出。九十年代初,李燕先生编著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部《易经画传》,并由赵朴初先生题写书名。作者在多年研究易经的基础上,故经今译,并配以图画的形式解释译文,加强读者对译文的印象,激发读者研究易经的兴趣。《易经》全称应是《周易大傅》它包括古代的《周易》(经)和相关的内容(傅)十个部分,孔子门徙称之为“十翼”。核心内容为《周易》,此经书的名称解释为今羲即“具有普遍意义的斟酌並把握事物变化规律之书”它包含的很多哲理具有永恒的意义,比如,它提供效法天和地的精神:“天下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龙文:中国龙文化研究》系统地介绍了从这一历史过程看,一方面龙形象确确实实与皇室君权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龙形象具有多义性,与社会的关联在不同历史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维度。而无论是否与君权相关,龙的主流形象都秉有神奇、高贵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