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学术自述。本书作者阵容豪华,有以赛亚·柏林、唐纳德·戴维森、彼得·斯特劳森、 蒯因等16位英美学界乃至世界哲学界的哲学家,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士。大师们用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心得与求智之路,其中部分篇章属于大师们的学术绝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本书是我们领略大师们的鲜活风采,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思路,借鉴大师们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读本,也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缩小与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的差距,把握世界哲学的发展态势和演进方向。
《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10):民俗风情》本着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的原则,专注于解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编写时按照专题、领域进行分类,分别为华夏历史、地理名胜、礼仪称谓、中华智慧、神话传说、多彩汉语、人文思想、文苑英华、文化精华(2册)、民俗风情、节日节气、体育娱乐、科学发明、军事外交、园林建筑、衣食住行、学习教育、缤纷艺术、身体生命。分辑推出。
本书阐述《三言》中市民文学特色,政治小说的历史认识价值,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再现,典型的塑造,各种风俗描写的深厚文化底蕴。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 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福州习俗(修订本)》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或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在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的确令人难以忘怀。
本书荟萃了作者与当代世界学者的学术对话,对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的深层感悟,对当代重要哲学问题的多维反思。全书分为三编25章:编为“对话与交流”,心录了作者与当代世界学者所做的8篇学术对话,展示东西方学者之间的心灵碰撞与沟通;第二编为“体验与感悟”,收录了作者先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古巴、俄罗斯等地从事国际学术交流的所感所悟,勾勒了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西方世界;第三编为“探索与反思”,汇集了作者对于当代英美哲学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重在理论的提升。该书视域广阔,资料翔实,感性生动,为读者展示出作者视野中的英美哲学与文化。
《我们的国家》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本丛书由各领域卓有名望的专家撰写,内容厚积而薄发,行文严谨而鲜活。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靠前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华青少年追溯与了解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礼制与风俗》是丛书之一。《我们的国家(礼制与风俗)》共四十五篇,从行进的姿态、相见的礼容、应对的声音、装扮的义涵、位置的尊卑、权力的表征、官场的荣辱、计数的标准、褪色的民俗、变调的节庆、饮食的艺术、高雅的衣物十二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礼制与风俗作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本书由叶国良著。
民俗文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上海民俗中新俗与旧俗、土俗与洋俗的并存,促进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渗与交融,甚至还有异国情调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现的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活力充沛、日新又新的海派精神与风格。
本书是我国学者欧阳康邀请英美哲学界哲学家专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学术自述。本书作者阵容豪华,有以赛亚·柏林、唐纳德·戴维森、彼得·斯特劳森、 蒯因等16位英美学界乃至世界哲学界的哲学家,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士。大师们用明白晓畅、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介绍了自己的学术思想、治学心得与求智之路,其中部分篇章属于大师们的学术绝响,有着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本书是我们领略大师们的鲜活风采,学习大师们的治学思路,借鉴大师们的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读本,也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缩小与世界学术前沿领域的差距,把握世界哲学的发展态势和演进方向。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这是发展旅游业的一项用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对各地旅游景点的开发与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是在作者为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统旅游文化专业历史专业开设的《中国旅游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史》两项课程的讲稿基础上,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整理而成的著作。限于篇幅,只能择要地记述部分民俗文化的内容,可作为高等学院校旅游、历史系、中文系、地理系、外语系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参考读物。本书是作者十余年从事旅游文化教学、实践与科研的初步成果,也是作者研究旅游文化的起始习作。
《民主的改造:杜威政治哲学辨略》以约翰·杜威的古典实用主义为视角对民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重建。与传统民主观不同的是,杜威基于经验自然主义对民主的论述涵盖了知识论和社会学两个重要维度,从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经济民主等方面拓展了民主的内容,让理性商谈、合作分享、责任共当成为民主的应有之义,民主政治被重新赋予了道德灵魂,美德传统强势回归。在全球化和后资本主义时代,杜威对民主的改造尤其显得弥足珍贵,意义非凡。
本书囊括了1800年到2100年三百年的历法速查表,介绍了关于历法的相关知识,并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如节日的来源与趣闻、民间礼节与起名的知识等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历法知识速查手册。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的部分汇集了笔者撰写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系列年度报告。写作缘起于2003年末,当时上海《社会科学报》的副主编段钢先生邀请我撰写“年度盘点”文章,回顾当年西方公共知识界发生的重要事件。未曾想到,这个综述工作后来成为我每年元旦前必做的功课,竟然连续写了十年。文章最初以介绍为主,后来加入了更大比重的分析评论。篇幅也逐渐扩展,从起初每篇6000字增加到近年来每篇超过工5000字。《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第二部分收录了笔者对西方学者的访谈系列。这个系列原本计划访问十位学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感谢友人徐贲教授的慷慨支持,同意将他做的一篇访谈也收录在内。四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对话,展现出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