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福州习俗(修订本)》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或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在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的确令人难以忘怀。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中国传统教学不重记问之学,而重开发和启迪人人本有的真实智慧,以帮助学者变化气质、改过迁善为宗旨。《礼记》《师说》《荀子?劝学》正是中国传统教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经典原文采用大字注音,重点字词加以详注,每个段落都附有易解和评议,是为人师者的读本,也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日课读本。本书的注释、易解和评议不同流俗,实与古德一脉相承,会心之处,就在字里行间。
《美与人生》是美学大师宗白华次谈论人生之书。 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却不乏对于人生的思考。不仅如此,作为历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者,宗先生与他的同辈学人一道,在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完成了一代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和人生的集体思考。他对于人生的观点和体验并没有随着他的仙逝而湮灭,反而在功利主义日益弥漫的今天熠熠闪光。对于人生的追问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形而下的生活方面和简单的理论探讨上,而是随着他的研究领域的扩展,逐步深入到文化领域。 作为“五四”时期副刊之一的《学灯》主编,宗白华先生对于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当代学者、宗白华先生的弟子之一刘小枫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作为美学家,宗白华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
本书按姓氏归类进行编排,先介绍福州各姓世家的来龙去脉,而后择要介绍其子弟侄孙中的杰出人物及事迹,条理清晰,便于检索。书中所收录的世家,不囿于传统的世家观念,不仅收录有官宦世家、书香世家,还收录了工艺世家、医药世家、科技世家,等等。这在学术上,或许亦可视为对“世家”概念的一种新探讨。
本书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趣谈,本书选取的角度是民俗学,是出于这样的考量:以前的许多研究方法与命题并不能涵盖丰富多彩的唐诗全貌,有些研究领域也难以深入开拓;因为诗歌在唐代并不只是“文化圈”内有限的诗人所深入开拓;因为诗歌在唐代并不只是“文化圈”内有限的诗人所独享的“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而是唐代重要的文化事件,也是整个唐代文化所围绕的核心之一,它是属于全体唐人的。正因为诗歌创作在唐人的“生活世界”中拥有丰富的内涵,把唐诗研究从较为狭隘的文学范畴中生发出来,发掘出唐诗在唐人“生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是可行的。这种民俗学视角,就是让唐诗尽量回归到它原有的生活真实中去;这一视角比传统研究方法来得更直接、更生动。
本书是供一般读者阅读《论语》的普及读物。主要是节取《论语》中对今天仍有意义的内容加以解读,目的在帮助读者真正读懂《论语》,并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吸取对今天有益的营养,建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论语》原文共503段,本书选取300多段,分为二十三章,每章若干段不等。书后附有《论语》全文,以供读者阅读和参照。
《高尔吉亚与新智术师修辞》部分致力于对民主雅典时代重要智术师高尔吉亚的形象进行历史重构,解释其残篇和思想;第二部分则着力展现高尔吉亚的学说如何在今天经由“新智术师派”之手而得到很好的利用。作者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智术师与当今后现代派的思想关联,直观明朗地展现智术师修辞在当代的全面复活,由此提醒我们恰切认识当下思想文化的处境及其古老渊源。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的部分汇集了笔者撰写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系列年度报告。写作缘起于2003年末,当时上海《社会科学报》的副主编段钢先生邀请我撰写“年度盘点”文章,回顾当年西方公共知识界发生的重要事件。未曾想到,这个综述工作后来成为我每年元旦前必做的功课,竟然连续写了十年。文章最初以介绍为主,后来加入了更大比重的分析评论。篇幅也逐渐扩展,从起初每篇6000字增加到近年来每篇超过工5000字。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第二部分收录了笔者对西方学者的访谈系列。这个系列原本计划访问十位学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感谢友人徐贲教授的慷慨支持,同意将他做的一篇访谈也收录在内。四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对话,展现出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
《福州习俗(修订本)》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或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在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的确令人难以忘怀。
《静谧之心》内容包括:冥想是完全置身世外、冥想是思想的空无、冥想没有源起,因此也没有终点、冥想一开始,观察者就消失了、冥想的头脑包含了所有种类的寂静、如果刻意冥想,进入的就不是冥想、“无我”状态并不是与现实分离、冥想需要形式的克己自律、冥想是无为、终止所有的评价和道德观,才可能认清事实真相、真正的自由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冥想是心灵之光,是绽放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