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宗教祭祀》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商代宗教祭祀》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为“齐鲁圣贤语录”系列丛书之一种,从《墨子》以及其他经典中摘选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极具启示意义的语句,分门别类,加以注释、解析,从修身、政教兼爱、非攻等方面阐释了墨子思想的精华,文字简明扼要,具有的社会价值。
《灰暗的想象: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巫术信仰研究(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包括難以清除的巫術;關注一般民眾的知識與思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思傳統;西學的啟蒙;理論束縛與個案研究;多重視角與田野考察;巫術的定義及其原理;巫術的分類等。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民族宗教研究(第2辑)》(作者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收录了:《清代涉藏民刑案件研究与展望》;《黄埔珠江村蒲氏考》;《客家地区传统民居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以粤东围龙屋为重点》;《闽西客家妇女的点佛仪式——以宁化县淮土乡孙坑村的调查为例》;《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为例》;《广东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之思考》;《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生存实践调查——以广州市为例》等文章。
推动民族与宗教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向社会提供相关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持;推动学术交流,凝聚有志于民族与宗教研究的海内外人士,加强少数民族宗教在宗教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的视野,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外来的基督宗教、进化论、科学思潮、社会主义等近代主要西方文化和新生的三民主义等近代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相遇、冲突,到交流、对话,*后到融合与共存,探寻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当代中国宗教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张祝平所*《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性境遇》主要通过对较多村庙个案及其信仰活动的田野式体验来勾画我国乡村,特别是江浙沿海一带乡村民间信仰的一般形态。本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详细描绘某一信仰场所、信仰活动、信仰组织、信仰群体或其中某一具体要素,而在于从民俗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传承等较宏观的理论上,多层次、多视角和动态地考察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互动的发展阶段、类型特征和社会功能。
彩云之南的边陲之地,生态环境的立体性与族群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其信仰习俗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丰富样貌。这些边民群体各有其信仰体系,特别是民间信仰,杂而多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他们“意义世界”的一部分。 《云南民族文化丛书 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卷 精神世界里的欢愉:云南边境民族民间信仰》以云南边境民族的民间信仰为内容,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试图呈现出作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民间信仰。
观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建设全面展示了观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观音,得到观音的护佑。该书将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建设与观音文化融合起来,通过对经典和史料的分析,对观音出身、名称、流传,观音与诗歌、小说、建筑、绘画等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考索,同时也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观音文化苑的建设过程。不仅让世人可以了解到观音文化苑的建设始末,更弘扬了观音文化。
本书收集了民国时期有关宗教民俗的调查45篇,约160万字。内容涉及各种宗教组织活动、城乡各种庙会活动、民间风俗习惯,以及游戏、娱乐等的调查。收集了民国时期多位文化名人,如吴文藻、冰心、雷洁琼、顾颉刚、魏建功、顾廷龙的社会调查原稿,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内容丰富,数据充分,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和城镇民众生活的面貌,为学术界提供了足资参考的研究民国时期社会状况的可贵资料。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 1906至1909年在中国游历期间实地考察的研究成果。作者访遍普陀山的各个寺庙,并将亲身经历和所探访到的事实材料用细腻真切的笔触叙述出来,向读者展现出普陀山各寺庙迥异的建筑风格与特点。除文字描述外,作者还在其间穿插了共112幅珍贵的普陀山照片,以及105张精确的测绘图。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共同勾勒出一副清晰完整的普陀山寺庙图景。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而是从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挖掘寺庙背后的文化精髓。通过阅读书籍、采访当地僧人,作者在文中嵌入了大量宗教、历史背景知识,对普陀山各异建筑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进行了*为生动的描述与诠释。 全书分七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岛屿地理位置、宗教历史意义,并择取岛上*为著名的三座主寺:普济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