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乃华夏文明精粹之所在,千年文化之珍贵遗产。其核心教义为修道养生、济世利人;菁华之处在于丹道摄生。内丹学为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之金丹大道,乃摄生之要术,惠利民众之道教精华。遵从教义弘扬道学,为社会大众服务,乃修道之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姜运和编著的《道家窖藏武功摄生秘笈》,将行之有效的修炼次第呈献给向往中华丹道武学却依然逡巡在大道门外的武学爱好者以及广大的摄生爱好者,令人人得悉内丹术之长寿摄生秘诀。
这是一本中国当代漫画作品集。 大约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国春秋时期列国并存的乱世中,出现了一位“神龙不见其首尾”的智者,人们把他尊称为老子。老子在全体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精神教父。 老子依靠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神秘而新奇的体验以及与天地的自然沟通,创立了一个包罗万象而气象森严的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把天地、万物、自然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人类充满肤浅的对待中解放出来,通过微妙的途径而细心地衔接起来;这个体系把现存的国家、社会、生活和人生之间的不正常关系进行调整后,再精心地连接起来;这个体系把时间和空间之间的遥远距离通过心灵和精神加以升华后,而与生命融为一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由此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巨人,其《道德经》则成为全体国人的生命读本。 下面,就让
道教是中国土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艺、科技、学术思想以及民俗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形成,扼要介绍了道都的历史、神话传说、斋醮仪式、修炼方术、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关系等等。全书内容广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特别是广大青年读者的需要。
1934年中国有两本道教史出版,一本是许地山之《道教史》,另一本是傅勤家之《道教史概论》。至1917年傅氏《中国道教史》出版,方被视为“我国部道教史”。 东晋史学家常璩之《华阳国志》,记载道教五斗米道创立过程最详,曾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但现代学术框架下的部道教史,还是非傅著莫属。 学者葛兆光论近百年道教史研究,把傅勤家与许地山、陈垣、陈国符等名家并举,认为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次历史性的变化”。
本书是《上海城隍庙·现代视野中的道教》丛书之一。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丁常云撰写。全书通过道教经籍《道德经》、《太平经》、《太上感应篇》等的介绍和阐述,揭示道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和真谛。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道教伦理道德的渊源和内涵,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净化心灵,规范言行举止,提升人格魅力。
《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共分四个部分。 部分郎章,主要厘清了道家、道教和道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主要简述了蒙文通生平、学术思想及现当代学者对道学的研究综述。 第三部分即第四、五、六章,重点分析了蒙文通关于道家、道教的产生与上古民族史、地方史的密切联系;关于晚周仙道三派和先秦道家南北二派的历史考证;关于道家黄老学论及道教“五阶三变”思想;关于道家重玄学派的理论渊源;关于道教与佛教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关于道教思想与理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关于道书辑校的求善正误等内容。 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蒙文通治学方法及其道学思想的重要地位。 《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由罗映光编写。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对于经典,经学家的解读往往化简为繁,让人难以接近,更令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套丛书则独辟蹊径,从每一部经典中选取警策意义、最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引申,等于给繁忙而有为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精华的选本,同时也为读者深入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百句,当然不就是整整一百句,每本书的体例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一句一议,有的是精选数句说明一个话题,还有的选句则“藏”在正文的解读之中。 丛书虽小,却云集了一批学术名家。他们对经典有精深的研究,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由他们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先贤对话,交流,碰撞,想必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历险。这套丛书之所以叫“悦读经典”,就是希望读者捧读这些小书时能享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愿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