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要派”一词在上个世纪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自我指称——基要派的大多数成员是分离主义的浸信会众,而福音派却经历了多元发展并扩张成为一个由众多亚团体组成的宽泛范畴,圣洁教会、五旬节派、传统主义的卫理公会、门诺会和基督教会只是种类的一些。 尽管这些团体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但它们分享了同样显著的共同的历史。随着马斯登通过回顾过去阐明时下对于这些运动的理解,某些附随性的论点逐渐成为焦点。 本书考察了在这些传统中格外显著而富争议的两个论题:科学观与政治观。无论哪个论题,马斯登都将其分析集中于那些努力将这两个相关的运动组织成全国性联盟的自封的福音派或基要主义者。
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开始了基督教(新教)在中国的传教历史。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基督教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以丰富的资料,介绍了传教士及差会机构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并对他们在中国社会各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情况和历史作用,作了客观的评价,分析了基督教对中国民众、社会、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中国民众对基督教的态度及中国基督教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三自爱国运动的兴起都作了详尽介绍。
本书是一本享誉世界的灵修巨著。正如其名字所喻示的那样,它最鲜明的特征,是能帮助人们在人生的荒漠中寻获甘泉。 作为一本少有的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读者阅读的名著,其最引入注目的地方是书中随处可见的警言佳句。本书采取一篇的形式,全书共366 篇短文。每篇短文或讲述寓意深刻的故事,或阐述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用简洁优美的语言,直接向着人的内心说话。 作为一本具有广泛、持久、深厚影响力的书,其力量来源于它展现了一种能够胜过境遇的力量。它的每一篇章所指向的,都是一个能在患难中带给人随时帮助的活水泉源。任何遵循这种指引的人都能向着自己的境遇夸胜。正因为此,虽然每一篇短文直接的关联并不大,但事实上都能让干渴难耐的人看到汩汩泉源,这样的一致性是极其罕见的。
山野清新,自然格调。本书记录云南多彩而深厚的民间味道,大致分为自然的馈赠、多样的肉食、主食与小吃三个部分,以云南民间自然存在的味道为要。(1)菜蔬类,以青头菌、酸笋、芭蕉、棕苞、花椒、青苔、草芽等为小证,另有鱼腥草、韭菜花、菜豆、苦菜等几篇记录不一样的云南民间吃法。(2)云南的肉食类食品保持着古老的渔猎、生食、烧烤、腌腊等传统,火腿、牛肝巴、骨头糁、漆油鸡、蚂蚱等食用方法“活色生香”。(3)主食和小吃,以生态性、原味性为要。如烂饭(云南人的保持和创造)、竹筒饭(对大自然的直接利用)、凉米线(最具云南风味的米线味道)、荞粑粑(触动云南人根性的小食品)等。云南民间味道,不猎奇,不潮新,自在而来,自在而归,在饮食娱乐化的今天,云南民间饮食依然保持着它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