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 勒南是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22岁时因信仰危机而背弃天主教,政治上和信仰上倾向自由主义,宗教上倾向怀疑论。《耶稣传》已经出版,风靡欧洲,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批判风暴。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与福音书记载迥异的故事。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包括阿塔那修的两部名篇:《驳异教徒》和《论道成肉身》。在这部分,阿塔那修驳斥了希腊罗马的哲学观念和偶像崇拜,阐明了基督徒的核心教义道成肉身的意义,为《尼西亚信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二部分记录了阿塔那修与阿里乌主义的抗争,驳斥了早期基督教的重要异端阿里乌主义,是早期教会历史的珍贵文献。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 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除导读一篇和序言两篇外共分十章。前五章探討基督教的教理和历史,后五章则把中国文化置放在基督教的語境中讨论。在书中,吴雷川认为基督教是 谋求改造的宗教 。它把基督教和中国文化,分作两部分来个别地叙述。对于基督教,它认为就耶稣的教义而言,它是一个革命的宗教,谋求社会改造的宗教。它征引了福音书中许多关于耶稣的言行,大胆地否认传统的说法,以为耶稣的宗教不是一般所谓精神的、个人的宗教,而是充分地表现着政治革命和经济改造的意义的宗教。对于中国文化,在学术思想之部,它是征引了几位学者的意见,以说明中国文化的本质;在政治社会之部,它是取批评的态度,把中国文化过去许多的弱点指出来。它不承认中国有 复古 的可能,也不承认可以用旧酒装新瓶的方法,把旧文化的某些部分,机械地应用于今
考门夫人的《荒漠甘泉》自出版以来,在世界各地已被翻译成21种文字,全球销量已超过1000万册。本书是一本以丰富的内涵、感人的故事、精湛的意蕴取胜的心灵福音典籍,是作者丰盛的生命体验和虔敬的诵经领悟,传达了坚定的信仰和生命的智慧,给人带来美好启示和心灵慰藉,让生活在荒漠中的现代人品尝到甘泉的甜美与清凉。其长久不衰的魅力与不同凡响的赞誉,捕获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书中的每一段落故事和点滴感悟,都曾帮助无数的人从困顿和逆境中振奋精神,重新创造美好的人生。使其成为畅销世界的不朽名著。其中话语犹如橄榄榨出的油,葡萄酿出的酒,精炼而醇美,每日用它来灵修,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将使您在苦难中得安慰,磨练中体会神的心意,更可帮助您得着向前奔跑的能力。
本书不仅是宗教文本,也是西方文明的一大渊源和基石,它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于几千年西方文学、艺术、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中,其重要性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便逐渐得到了共识。除了从宗教、历史和Bible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开展学术研究,发表文章和专著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院校同欧美高校一样,也开始设立了Bible课程,这是有深远意义的举措。欧美高等院校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普遍开设Bible的文学、文化阐释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挽救这部经典在年轻一代人中间逐渐失去的影响,因为不熟悉Bible他们就不可能理解从乔叟到乔伊斯的整个西方文学作品和艺术,就意味着西方文明传统将在未来年月丧失殆尽。一句话,开设《21世纪英语专业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与西方文化》阐释课程对欧美国家来说是维护传统的大事。我国开
冯象译《摩西五经》,初版是二零零五年春节,七年后出修订版。译文的变动,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夹注,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 主要是和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 方便读者对照查阅。另有少数拗口的人名地名,做了减字换字或谐音意译。如《民数记》二十二章,善解城先知、比珥之子巴兰(Balaam,源自希腊语七十士本),据原文发音改作比兰(bil`am,谐音混乱,bela`);再如《创世纪》三十八章,犹大三个儿子取名厄尔、俄男、安儿(参较和合本:珥、俄南、示拉),是谐音意译,反讽暗示三人或因作恶而丧生,或未能尽到小叔娶寡嫂 替哥哥结子实 的义务,致使家庭不得安宁。
当代人讨论婚姻与家庭时所运用的许多资料都涉及相关习俗的历史。 然而,对于它们的社会和伦理构成,尤其是圣经时代的社会伦理构成,我 们真正了解了什么呢?《圣经世界的婚姻与家庭》围绕着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动态轮廓,6位专 家在其各自领域分别考察了古代以色列与中东地区、希腊罗马社会、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以及《新约》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实践。其成果勾画出 一幅博闻广识、富含证据的图谱、并对一批概念和习俗的异同做出辨析,包括结婚、离婚、性伦理、性别角色、孩子、禁欲、堕胎、避孕和家族生 活,它们在古代以色列和《新约》时代的教会中流行,并发生过种种影响。
我们希望,透过魏明德、吴雅凌编著的《古罗马宗教读本》,读者有机会认识和亲近罗马古人的宗教世界,以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种宗教体系与基督宗教的遭逢状况。《古罗马宗教读本》选取了22篇拉丁语古典作品,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原文经典,在西塞罗、李维、维吉尔、奥维德、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古典作者的文句的引领下,亲身感受那个古远消逝的世界的精神气息。通过追溯词源,修习语义变迁,读者有望摆脱传统观念理解的羁绊和思维惯性,亲身感受罗马古人的信仰思情,领会古代罗马宗教在人文、社会和精神认知上的特殊性,更好地思考罗马宗教与基督宗教的相遇和对峙——毕竟,这一事件不仅对西方的历史,也对整个人类的近现代历史具有根本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