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是马丁 路德教义性的著作,也是作者在其所有著作中为喜爱的一本书。本书不仅将基督信仰的核心,也即罪人唯靠基督因信称义的教义阐释得极为清楚,而且有力地驳斥了宗教改革时期教皇党人和一些改革派的谬论。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神学思想,也影响了同时代的很多改教家,在新教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不乏释经书的考究和严谨,又充满了雄辩的激情和改教必胜的凯旋气势,读来颇为激动人心。
本书被公认为基督教的护教经典。作者综合了哲学与宗教信仰的观点,对当时社会盛行的一些信念提出异议,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思潮的的错谬,在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作者通过思想的探索发现,使徒信经所表达的正统信仰才是好哲学,是真正能满足人生需要的真理。本书幽默的笔触不单使人感受到思考的力量,更让人感受到思考的愉悦。
本书为法国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与2004年出版的以马内利修女的《贫穷的富裕》和《活着,为了什么?》的合集。 在《活着,为了什么?》中,作者以法国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录》为主轴,深入探讨了人生存的意义。在以马内利看来,帕斯卡的思想分为三个范畴——物质的范畴、精神的范畴和心灵的范畴,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类历程的高峰,是在心灵的范畴即爱的范畴里。正是爱,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重量;只有爱,能够让我们带着我们的伟大和可悲,继续生活在喜乐之中。 而在《贫穷的富裕》中,以马内利修女则分享了她对真正富裕的发现——施予和接受大量的爱,以及获得幸福的步骤——抛却外在的富裕,接受匮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马内利修女自己正是抛却物质而让生命获得全
《用生命爱中国 柏格理传》用10个篇章,从英国传教士柏格理1864出生一直写到1915年他在中国逝世,为柏格理在中国28年激动澎湃、感人肺腑的事迹做了一个客观、公正、翔实的纪录。 阅读完本书,一个生动、形象、丰满以及具有虔诚信仰和献身精神的柏格理,便由远而近,由平凡而深刻地赫然屹立在读者心中。
.
本书根据圣经《创世记》和《民数记》中的记载,重述了摩西的生平,并从这些故事中阐发深刻的属灵意义,揭示美德的生活是以神的无限善性为基础的一个永恒进程的主题。作者综合了早期希腊传统与犹太传统,认为圣经的终极目的不是历史教导,而是帮助人的灵魂飞升向上帝。他把灵性的上升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以耶和华对摩西的显现为象征:首先是在光中的显现,其次是在云中的显现,再次是在黑暗中的显现。第一个阶段让人认识到上帝是唯一自存的实在,第二个阶段认人体会到上帝是无形、无法完全领会的,而第三个阶段则让人意识到,对上帝的追寻是无穷尽的。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寓意解经,阅读此书可以使我们对亚历山大学派的寓意解经传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异教徒》是《回到正统》一书的姊妹篇。对切斯特顿来说,《异教徒》是对坏哲学或异端思想的批评,《回到正统》则是对好哲学或正统信仰的辩护。作者在《异教徒》中抨击了他同时代那些藐视正统信仰的异教徒,揭示出他们的思想何以是坏哲学。书中充满着智慧的悖论和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语言诙谐幽默,颇为引人人胜。
波爱修斯所著的《神学论文集哲学的慰藉》是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的论文集,全书包括两部分,神学论文三篇,及他的名著《哲学的慰藉》。作者出生于罗马古城谷中的安尼修斯家族,著作颇丰,学识渊博,勤奋工作,学无止境,向罗马人介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还把他们之间一些明显歧异的观点加以调和,成就斐然。
《圣经蠡测》原是文庸教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教材。他的目的是想从当代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圣经》进行客观的介绍,这在中国学术界是一种崭新的做法,因此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贡献而受到欢迎。他不仅介绍了《圣经》的成书、版本、影响等,还分卷介绍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结构和中心思想,并附有圣经故事80篇。他还特别照顾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教会各自惯用的不同的《圣经》版本,并介绍了“次经”部分。《圣经蠡测》的读者面很广,包括从事宗教、外国文学、民族、统战、外事、翻译等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中对《圣经》感兴趣的师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心灵伴侣;成功婚姻中*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佳途径。作者提摩太·凯勒和凯西·凯勒指出,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婚姻的意义》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本书瑰集了德兰修女关于爱心与使命、贫穷与痛苦、怜悯与慈善、施舍与宽恕、上主与祷告、工作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等方面的心灵感悟。一则则平实无华的语录,显示的是一颗伟大的心。
在我们所处的文化中,软弱是我们千方百计要隐藏和否认的,甚至是可耻的。然而对于 徒,软弱却是通往生命之道。智慧的人生导师J.I.巴刻在《软弱之道--靠主得力的人生》中结合 的真理和自己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人唯有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软弱,并倚靠上帝的大能,才能成为真正刚强的人。在这里,你会找到一条从灰心失望走向自由喜乐的道路。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本书以开放性的视角,打破了人们过往对 的刻板印象,呈现了一个欢乐、幽默、教导人们在当下发现永恒天国的 形象。这是深富现代精神的福音,是 的话语与人们当下心灵的困境产生联结的全新方式。当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便能睁开心灵之眼,看到贫乏之中的丰盛,饥饿之中的饱足,悲伤之中的喜悦,困顿之中的福祉。一切相对的事物,都在天国都融为了一体。这样的福音,跟东方的“禅”正是异曲同工——归根结底,禅也是一种事关生活的艺术。“学禅”同样意谓着美化及增进心灵生活的品质。生活的艺术,并不是去改变外在世界,而是以创意及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不论是西方的 还是东方的禅师,所教导的其实都是“内心的炼金术”;当我们拓展视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各种美好的奇迹,发现一个五彩缤纷、生气蓬勃的新世界。 本书共分
《基督何许人也》中,否定基督是历史人物论述了圣经是传说各虚构的产物批判了宗教采取的虚构历史、欺骗人民群众的伪善本质,从而有力地宣传了无神论思想。作者的锋芒所及不仅批驳了一般的有神论,而且揭露了日本统治阶级制造的天皇制神话和以天理教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基督何许人也》在作才被害后第八天出版一个月内次重版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上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希伯来《圣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由叙事构成的,普遍认为这些叙事是*艺术品质的,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流珍品。但在传统的《圣经》研究中,对于《圣经》叙事的文学研究却仅仅处在边缘位置,大多数《圣经》学者都把精力导向起源研究和文本批评上,以及后来对传统的批评和修订,而对于叙事之艺术品质的考查,却被搁置在一旁。 与当今文学研究的大体趋势相对应,本书将主要关注《圣经》叙事的形式与结构,包括语言构成上的诸多细节。该书首先论及叙事人与叙事模式,然后谈人物塑造、情节构成、时间空间和文体细节。在对以上各项问题单独探讨过之后,将会对整个叙事的方方面面进行一下综合分析。 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为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叙事提供一个指南,意在展现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的基础是当下文学研究中
《黑门山路》是名著《荒漠甘泉》的姊妹篇,也是一部世界著名的灵修著作。所谓黑门山,即高峰之意,位于黎巴嫩以南。作者以此为名,是为鼓励人们勇攀人生的高峰。 这是一部送给年轻人的绝佳励志箴言,每日一篇,内容涉及年轻人所遭遇的各种境遇。《黑门山路》在设计上选用小开本,小巧精致,便览便携,是年轻人成长道路上一本珍贵的心灵指南和人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