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历代伊斯兰教经典学术文库:光龛苏莱曼和艾卜斯春园(节译)爱的火焰》力图通过学人们的翻译和研究来回顾、检阅和丰富汉语伊斯兰研究的资源,促进汉语伊斯兰学术的反思和建设;尽可能翻译早期伊斯兰教原典及其经典解释;吸收海内外研究伊斯兰的汉语学人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反映他们的新的研究言路和立场;反省20世纪汉语伊斯兰研究的文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收集20世纪初的一些较有思想的学入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伊斯兰新兴宗教运动——全球赛莱菲耶》一书问世已有六年,赛莱菲耶也经历了惊人的巨变。在2009年以前,非政治的赛莱菲耶居于主导地位。201 1年“阿拉伯之春”以来,赛莱菲耶变得更具政治色彩。埃及和也门创建了赛莱菲耶政党,与其他政党一样,它们制定计划、参与竞选,彻底改变了赛莱菲耶的性质。独立于乌里玛的新一代领导人更务实,给追随者以美好的许诺。而过去几十年中,乌里玛几乎完全控制着赛莱菲耶。于是,赛莱菲耶的发展越来越两极化,那些认为赛莱菲耶应当参与政治的追随者们,与那些坚持把正本清源、净化宗教视作赛莱菲耶本质特性的反对者们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一些乌里玛甚至谴责新“政治家”,号召追随者们远离政治。这种非政治的倾向得到沙特当局以及沙特发起的反对“政治伊斯兰”尤其反对穆斯林兄弟会运动的支持。同样,
东方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把伊斯兰文化列为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的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指出: 纷繁复杂的文化,根据其共同之点,共可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 伊斯兰文化不仅在人类文化史上曾起到过沟通东西、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独特作用,而且也是一种具有重大现实影响力的世界性文化。目前,全球有五十多个伊斯兰国家,十几亿穆斯林,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特别是中东伊斯兰国家所拥有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世界经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该地区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热点地区,与此相关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也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
穆罕默德以真主使者的名义,传授一部诵读的经典,使阿拉伯人从部落走向民族和国家,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言行至今仍在影响亿万穆斯林的生活。本书对这位先知兼政治家的伟大人物的一生作简明而完整的介绍。
该书是国内部比较详细地阐述伊斯兰宗教哲学的历史的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弥补了我国学术界在伊斯兰宗教哲学研究方面的空白,有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该书系统、全面地研究和阐释了伊斯兰宗教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想,上起伊斯兰教的创立及权威文献《古兰经》,下至现代的各个伊斯兰教派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逊尼派、什叶派、穆太齐赖派、苏菲派及其所属的各支派及教团和代表人物。该书阐明了各个思想阶段、思想流派的主要哲学观点的特色和内容,在研究上具有严整和规范的优点。尤其对于苏菲派的神秘主义教义进行了过去的著作中很少见到的、有独特意义的论述,使该书更具学术创新特色。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杨晓春等的《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正文依照研究的开展过程,分为三章,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调查与辨析”,第二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总体状况与基本特点”,第三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与明末清初中国回族一伊斯兰教史研究”。章下之节,大抵是专题研究。具体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学界讨论较少或者我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有比较多的讨论而一般较少异说的问题便略去了。比如汉文著译家生平的叙述,于张中、王岱舆二人讲得很少,而于马忠信、马明龙二人则讲得详细些。
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内牛街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北京规模*、历史久的清真寺。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明宣德二年(1427)扩建,明正统七年(1442)整修。明成化十年(1474),都指挥詹升题请名号,奉敕赐名“礼拜寺”,故有“明寺”之称。该寺格局采用中国宫殿式的木结构形式为主,其细部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建筑的装饰风格。由礼拜殿、望月楼、宜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组成。现中外穆斯林经常到此进行宗教活动和参观访问。1988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图录介绍了牛街礼拜寺的历史沿革、建筑艺术、寺藏文物、宗教习俗、文化交流等。
提起宗教,人们往往会想到天上的神、教堂的顶、庙中的烟,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在人们的心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宗教的民族,也不存在没有宗教的国度。人类文明的各个部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宗教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主体界说,称为“在教言教”,即宗教信仰者从“局内人”的视角来言说宗教。另一种是客体界说,称为“教外言教”,即宗教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解读宗教。两种路径,各有千秋、互为补充。 “教外言教”的宗教学,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近年来似乎都正在成为“显学”。在西方,面对东方宗教不断扩展的事实,面对形形色色新兴宗教此消彼长的局面,面对社会生活世俗化与宗教信仰多元化齐头并进的态势……学者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
本书对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历史、思想与现实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历史部分聚焦教派分化,还原了早期伊斯兰教复杂的发展脉络,以及什叶派与历史上不同政权之间的关系;思想部分围绕什叶派的宗教思想主张和著名宗教学者的贡献展开;现实部分则关注现代国家中什叶派社团的宗教与政治问题,囊括什叶派人口总数居全球前列的十多个国家。近年来,教派关系成为穆斯林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什叶派多维度的研究,对于认识伊斯兰教、理解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伊斯兰教正统思想经典书籍是我国伊斯兰教界人士全面理解和深入宣讲《新编卧尔兹演讲集》的基础。为不断夯实解经工作基础,推动经学思想建设,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与宗教文化出版社合作,将我国阿訇、毛拉传统上通用的阿拉伯文版《哲拉莱尼古兰经注》、《密什卡特圣训经》、《伟嘎耶教法经解》,以及《塔哈维教典诠释》、《伊赫提亚尔教法经解》(上下册)共五本典籍编印出版。日前,《塔哈维教典诠释》、《伊赫提亚尔教法经解》(上下册)已经正式出版,首批各印制了12000册,由中国伊协赠送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斯兰教界人士使用,现正陆续送达他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