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介绍了苏菲的渊源、历史、发展、蜕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作者在做历史性的叙述时,也介绍了有重要影晌的苏菲犬师的思想特点与作品,并介绍了阿拉伯世界一些有重大影响的苏菲道统。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既勾画了苏菲行知的基本面貌,又解读了伊斯兰教内精神性追求的深刻内涵,因此深受学界人士和一般读者的认可,成为了解苏菲的入门读物之一,并被伊斯兰世界多所大学的哲学系作为苏菲专业的书目。 《伊斯兰哲学译丛:伊斯兰苏菲概论》作者艾布 卧法-伍奈米,埃及著名学者,伍奈米苏菲道统精神导师。他长期在开罗大学哲学系任职,曾担任埃及哲学协会主席等职。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本书综合运用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表述语言,将伊斯兰文化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且在分析其特点时往往与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做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学术风格。本书在相对意义上构建了伊斯兰文化研究的新框架和新体系,拓展了我国宗教学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宗教学的内涵;同时在伊斯兰经济文化、法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生态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本书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流畅。
杨晓春等的《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研究》正文依照研究的开展过程,分为三章,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调查与辨析”,第二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的总体状况与基本特点”,第三章“早期汉文伊斯兰教典籍与明末清初中国回族一伊斯兰教史研究”。章下之节,大抵是专题研究。具体专题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学界讨论较少或者我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有比较多的讨论而一般较少异说的问题便略去了。比如汉文著译家生平的叙述,于张中、王岱舆二人讲得很少,而于马忠信、马明龙二人则讲得详细些。
《蔷薇园》是叙事、诗文相间的佳作,共分为8篇。主要内容为帝王言行、宗教学者言行、论知足长乐、论寡言、论青春与爱情、论老年昏愚、论交往之道、论教育的功效。该诗集着眼于当时的现实,揭示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旨在规劝世人避恶从善以匡正时俗。作者萨迪库以优美的文笔,凝炼而精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许多故事轶闻,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阐明了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信条,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饱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暴君和宗教伪善者的揭露和讽刺。 这本《蔷薇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分类为基础,分门别类地介绍各主要教派的历史沿革、教义主张、组织方式、礼俗习尚、现实影响等,涉及逊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苏非派、苏非教团、瓦哈比派等。
《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一书,是宁夏社会科学院余振贵同志所承担的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历代政权关于伊斯兰教事务治理策略研究”的终成果。本书依时间顺序从唐代写到建国前,阐述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尤其是明末清初以来伊斯兰教与西北地区社会安定的密切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的个特点是,以分析评估我国历代政权处理伊斯兰教事务的治理策略和实际效应为主线,揭示伊斯兰教在我国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二个特点是,鉴于在历史上伊斯兰教和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关系十分密切,这两个方面的事情常常交织在一起,因此本书把伊斯兰教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考虑历代政权对伊斯兰教的政策时,同时分析他们对
伊斯兰教向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在一定的国际与国内历史条件和背景下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是国家与地区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本书是关于介绍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的教程,适合从事相关教学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学习。
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不单纯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社会制度、一种整体生活方式。与它几乎同步产生、始终相伴的伊斯兰教教法,是其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核心。本书主要阐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伊斯兰教教法的概念、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教法学家的历史贡献,力求引导读者全面、概括地了解和认识伊斯兰教教法的本质和特征等。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系统的研究了伊斯兰法的历史与现状,内容涉及伊斯兰法的产生、发展、主要渊源、特点、法学及法学家的作用,以及现代改革、复兴、宪政和人权等。作者在本版中对全书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本书从法律史的视角考察了伊斯兰法的基本内容,从比较法的视角概括了伊斯兰法的主要特点,从法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伊斯兰法的理论与实践,尤其关注当代伊斯兰法的*动向。 本书适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以及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适用于对法学特别是对外国法、比较法学饶有兴趣的一般读者。
伊斯兰教自兴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西欧、北美、南美和黑非洲的一些国家里,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据目前统计,信仰它的世界人口已近十亿。70年代以来,伊斯兰教愈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它所流传的西亚、北美地区则是战后世界的热点之一。它对当代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更是人们可以深切感到的。 当前,国内对宗教、对宗教学的兴趣日益增长,这与人们对宗教这一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80年代以来,已有愈来愈多的高等学校开设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宗教学各门学科的课程。为适应社会和教学的需要,我们把多年研究的成果奉献给读者,这就是放在大家面前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初沿着陆地进入中国的地段在哪里?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的路径、传播方向及影响有哪些?中国各地的穆斯林在千百年间的生活变化有哪些?中国行走记者唐荣尧秉着学术的理性和诗人的情怀,沿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草原之路、唐蕃古道、滨海环线、大河之路,徒步10万里考察伊斯兰文明的中国之旅,力图探寻千年间伊斯兰文明东渐的步履,展现千万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故事,深度探寻中国穆斯林的精神世界。 本书设计特点——书+杂志 封面:采用墨绿色,突显出沉静,如秋日湖水般让人平静又不乏灵性。封面上采用具有伊斯兰特色的清真寺图案,并将中心部分镂空,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 内文:采纳”书中有杂志“的设计,即其中的内文彩色部分比黑白部分的版心要小,视觉上略微缩进一截,这样独特的设计将更
奥斯曼 努日 托普巴希所著的《心灵的泪滴(来自富饶的玛斯纳维鲁米精选)》吸收海内外研究伊斯兰的汉语学人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反映他们的新的研究言路和立场;反省20世纪汉语伊斯兰研究的文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收集20世纪初的一些较有思想的学人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至今还在影响着世界的广大人口,本书对伊斯兰教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将让读者对此教育有个较为全面了解。 伊斯兰教是具有国际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宗教,至今影响着世界的广大人口,它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的长期和复杂性,加强对它的研究,着重根据它“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在这斯间,有众多的穆斯林学者,从自身的信仰出发,著书立说,从各方面阐述伊斯兰教。
在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马注是与王岱舆、刘智以及晚出近百年的马德新并称的明清四大汉文伊斯兰 译著家之一,主要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特殊的生活时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等,使马注一生思想起伏较 大,经历了一个从儒者到伊斯兰教学者的转变历程,其总体思想也呈现出明显的伊儒双重文化认同特征。 马注终其一生致力于汉文伊斯兰译著活动,力图通过 “公公理于天下”来实现“经世”理想,彰显了其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和卫教主义的高尚人格精神。《马注 思想研究》对马注伊斯兰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考察。 《马注思想研究》以晚明清初中国近世社会转型 的大文化为背景。本书由许淑杰著。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本书共分为五编。编为导言,它概略地讨论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的概念、伊斯兰教的发展模式、伊斯兰世界、近现代伊斯兰教的发展与演变、以及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相关后果论问题。 第二编,选择伊斯兰世界具有代表性的13个国家,分别是论述这些国家的政教关系问题。主要包括伊斯兰教在这些国家传播,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各国的伊斯兰复兴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的政教关系问题。本编的目的在于为其后各有关章节所拟讨论的问题做一铺垫。 第三编,论述冷战时期析地区冲突和战争。本编所述内容实际上涉及地区政治问题。 第四编,论述冷战时期的伊斯兰世界。本编讨论的问题仍属于地区政治问题。它讨论在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下,一些伊斯兰国家是如何既分别依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又是如何对美苏在伊斯兰世界的激烈争夺做出或强或弱的反应的。
我国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多民族国家。各种宗教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千姿百态,有漫长有历史沿革。 学海无边,学无止境。尽管本丛书各册主编皆是学术功底深厚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为编好丛书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因丛书成本时间很短,难免会有些失当和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建议,以便再版时予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