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注意,其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谟、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
《追寻兴奋》是20世纪百科全书式大师诺贝特 埃利亚斯与他的学生埃里克 邓宁合著的作品。全书以 体育 和 休闲 为线索,以论述体育与休闲在历史进程中的起源、发展、变化,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化过程,以及人与社会、历史、具体历史事件发展之间的关系。书中各篇围绕体育运动的兴奋来源、业余时间光谱、足球运动的发展演变、体育运动中的暴力与社会纽带、体育运动与男性气质等角度展开,从社会学角度对体育这一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进行了理论提炼,并将体育运动的发展视为人类文明化过程的一部分,为理解体育运动的诸多细节及其与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创了新见。
本书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相关要求,以思维为基础,从申报者的角度出发,是一本帮助申报者更好地认识社科基金申报工作的性质、要求、流程、标准的指导用书。 本书绝不仅仅是为了宣传一种理念,澄清某些误解,更多是为了提供研究的思路和标准,使得申报者能够按照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自我练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测,从而能够通过学习和努力大幅提高申报水平。
《性别:女》 有没有过那样一个时刻,你觉得自己还不够 新 ? 女性主义理论的习得对我们的具体生活有助益吗? 一边是已经觉醒了的意识,一边是仍旧焦灼的现实,熟谙女性主义的新新女性,该何去何从? 这是随机波动全新推出的 随机图书馆系列 第一辑。作为既旧又新的女性,要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具体困境?《性别:女》主要围绕性别议题尤其是性别身份带来的困惑与愤怒、失望与鼓舞展开,比如性别暴力、性教育、母女关系、赛博格、女性与创作等,对谈嘉宾有儿童性教育研究者刘文利,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作家张悦然、淡豹、倪湛舸等,探讨女性的遭遇与女性的创作,女性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性别平等在何种意义上成为可能。 《赞美不沉默》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当下,如何找到我们的坐标? 如何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在具体语境中理
本书为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诗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字母主义国际与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居伊 德波的代表作。除序言外,全书共九章221条。围绕 景观 这一概念,德波指出当代社会正处于从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社会景观之王国的过渡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断代里,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累,景观关系中纯客观性的拜物教式表象,掩盖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现代思想史系列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自2000年以来,已译介百余部域外学术佳作。复合光通过 棱镜 便分解成光谱,丛书以 棱镜 为名,意在通过所选篇什,折射出国外知识界的历史面貌和当代进展。丛书下设25个子系列,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媒介研究等诸领域,囊括了众多域外著名学者的
Array
本书是一部以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解释控制论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科普名作,本书从控制论和系统论基本概念的角度介绍科学方法论知识。书中选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控制、反馈、信息、思维和组织,系统及其演化,质变的数学模型等问题。在进行科学普及的同时,本书的写作还加进了两位作者很多自己思考的成果,例如可能性空间、共轭控制、突变理论和质变的关系、组织论模式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发人深省,颇具启发性。
本书是 社会建构论译丛 之一,该译丛是一套反映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较有价值、较具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涉及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心理咨询等实践领域。本书则是肯尼思?9?9J.格根先生著名的《现实与关系》一书的 升级版 ,也是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和较具资深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阐释了当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发展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激动人心的关系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并试图把这种对人类活动的关系主义理解(心理是一种关系的显现)应用于包括家庭治疗、合作课程和组织心理学等日常专业实践之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关系过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过度关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切意义皆产生于协调或联合行动;关系并不发生于个
本书是哈耶克生前*后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不同于以往,在某种程度上,它实际上是 哈耶克对自己毕生所反对 极权社会主义 的思想努力的总结 。正是由于本书集中体现了哈耶克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他所谓的 社会主义 的主题,认为 社会主义 的思想主张是一种 致命的自负 、 一种谬误 ,它的译介出版势必会在中国读者中产生影响。 事实上,哈耶克的 所谓 极权社会主义 是指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欧洲的那种 社会主义 ,它与20世纪后半叶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 第三世界社会主义 有本质的不同。欧洲的社会主义,与它的对立物 欧洲资本主义一样,被韦伯定义为 理性社会主义 ,与 理性资本主义 构成一对政治范畴。在这样的思想视角下,哈耶克以这本书的副标题 社会主义的谬误 挑明了对 社会主义 的批判,就应当被理
本书针对普通高校教师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依据作者本人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经历和经验,采用谈话的方式来叙述作者成功立项的整个过程。 作者尝试描述了自己对申请书中每个标题的理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并对不成功申请书的写法与自己成功立项的写法进行对照,说明各自的特点。
你是否曾经面临以下这些情境? 同学都开始做调研了,我还不知道该写什么。 好不容易想出个选题,导师却说不行,让重选。 开题报告写到第三稿,又被导师驳回了。 看了几百篇文献,很吃力地写出一篇论文,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写的有什么意义。 很多书都在告诉你该如何做研究,却通常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到底该研究什么? 这本《研究的方法》解决了每位研究者都要面临的两个挑战:我该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一个与我切身相关、真正重要的问题?在找到它之后,我又该如何设计我的研究项目,也就是我的选题,让它对我、对全世界都有意义?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简单巧妙的练习和真实的研究案例,用轻松通俗的语言,带你以正确的方式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它不像一本书,而更像一本工作手册。你只需要按照手册里的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九大问题,推进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聚焦主线、主题鲜明,研究深入,理论性强,问题导向、助推实践,对深化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和促进新时代工作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今天的人们认为世界到处充满暴力与危险。只要看新闻,就无法不注意到那些越来越可怕的虐待、谋杀、骚乱和战争。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真的是特别暴力的吗?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处境到底是变好了,还是恶化了?斯蒂芬 平克在这本令人震撼的著作里告诉我们:暴力其实在减少,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特别和平的时代。他以暴力水平为标尺,用 六大趋势 重新归纳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并展示了大量数据资料和上百幅图表,量化了暴力减少的趋势:部落间战事的死亡率比 20 世纪的战争和大屠杀要高出 9 倍;中世纪欧洲的凶杀率比今天要高出 30 倍;奴隶制、残酷刑罚和滥用死刑曾经是人们生活中的常态,但如今被废除了;家暴、强奸、虐待儿童和动物,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减少 那这一切又是怎样发生的?是因为人性改变了吗?平克认为,解
《共同体与社会》如同标题明确呈现的那样,本书鲜明的特征莫过于它采取了二元对立的结构、围绕着 共同体 (Gemeinschaft)与 社会 (Gesellschaft)这对彼此相对的概念展开讨论。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卷组成,依次是 关于主要概念的一般规定 (共同体的理论与社会的理论)、 本质意志与抉择意志 、 自然法的社会学基础 ,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揭示了 共同体 与 社会 之间对立的意涵:卷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刻画了两种人类结合的关系形态以及它们各自形成的共同生活秩序;第二卷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对应上述两种共同生活类型的个体心理事实与原理;第三卷则透过法学和政治哲学的视野解读了两种关系类型背后的规范以及共同生活的法权基础,其中又包含了双重的自然法脉络:重是私法层面的 共同体 或 社会 内部的人与人( 人法 )、人与财产( 物权法 )之关系
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展现并对比了五种核心质性研究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扎根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叙事研究、话语分析和直觉探询。 五种研究方法的领军学者们共同分析了一个案例,案例主角 特蕾莎 曾是一名才华横溢的歌唱者,得了甲状腺癌,失去了嗓音,被迫改变了职业轨迹。作者们生动细致地展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资料分析过程;它们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它们独特的研究目的、优势与魅力。每位研究者独特的角色、风格和主体性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本书充分展现了质性研究的科学与伦理的复杂性。其打破了研究者与研究参与者之间的壁垒和界限,邀请 特蕾莎 走到前台,成为第六位作者。她对五位学者的案例分析做出书面回应,从而探讨了研究参与者介入质性研究所带来的伦理挑战与独特启发。 本书是质性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适
如何入手成为一个研究者?为什么要有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做研究是有趣的工作?作为学术新人,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读文献、做文献笔记、训练学术思维?如何看懂一篇实证研究?如何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如何正确地引用文献、如何合理地使用理论?国际期刊投稿的一般流程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参加国际会议和做学术报告?在美国读博士是怎样的体验? 本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读博士、做研究、从事教学的多年经验,以轻松、实用、近似于与朋友聊天的方式向读者阐述社会研究的底层逻辑、核心价值、操作方法,为学术新人提供入门社科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指南。 本书所探讨的如何读文献、写论文、设计研究等话题既适合于有志从事科研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阅读,也适合于对世界和人类充满普遍好奇心、对社会科学拥有广泛兴趣的读者
《关键词》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种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它不是一部词典,也不是特殊学科的术语汇编; 它应该是一种对词汇进行质疑探询纪录:这类词汇包含了英文里对习俗与制度广为探讨一些语汇及意义 这种习俗与制度,现在我们通常将之归类为文化与社会。 作者考察了131个彼此相关的 关键词 ,追溯这些语词意义的历史流变,并厘清这些流变背后的文化政治;当其所处的历史语境发生变化时,它们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写义、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这些语词不仅引领我们了解英国的文化与社会,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的文化与社会。 本书从撰写到付梓,历经二十多年,《新左派评论》把它所激发的知识效应称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 。威廉斯一生的知识工作与文化唯物主义息息相关,《关键词》无疑为此提供
本书写于本世纪40年代初,当时欧洲正值民族社会主义盛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作为济世良方风靡一时,受到追捧。针对此情形,作者力图系统全面分析论证所谓“计划经济”乃是“伪知识”,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精髓自由主义的“天敌”,是所谓“通往奴役之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 客观性 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 价值阙如 的意义; 目的 与 手段 之批判; 伦理学 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 发展趋势 与 适应 : 进步 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