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弥尔顿许多精心撰述的政论中重要的一篇,是他在1644年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向斯图亚特王朝作斗争取得初步胜利的时期,革命内部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长老派害怕革命继续深入,他们竭力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力图与王党妥协。弥尔顿为了争取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写了这篇政论,向国会提出呼呈,并在演说辞中对长老派提出了警告。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数字出版学导论》将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对数字出版概念、产品形态分类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对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多领域进行了可贵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涉及数字出版发展脉络、现状、内容编辑加工,数字出版传播,数字出版管理,版权保护技术,出版系统组成、标准、运营、教育等多方面内容。阅读《数字出版学导论》将有助于读者对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有系统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为文选,共选入中外18位经典作家的22篇谈书与读书的文章,论述精辟,风格多样,读之既获教益,又是美文欣赏。所选作家中,外国作家12位,均是历代大师,如:培根、蒙田、叔本华、爱默生等;中国作家6位,皆为近现代名家,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由刘文荣编著。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