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迅猛,网络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则刚刚起步。为解教学之急,笔者们组织部分中青年教师及硕士研究生,编写了这本《网络新闻传播概论》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把网络新闻传播放在国际大背景下研究,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新闻传播现象。
面对混媒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知名的传媒单位举办论坛,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结集出版的《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一书,汇集了论坛中方方面面所阐述的观点,展示了学界和业界精英共同探索的成果。书中对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创新、传媒业的体制和运行模式以及广东传媒业的发展现状等,都有所涉及,对学界、业界及文化产业管理部门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随着新媒体项目在报业的兴起,报业集团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传媒集团,可以为报刊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整合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从利用到运用、从参与到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关键是要能够实现自己的多元化媒体发展,使跨媒体互动整合成为集团内部变革创新的主题。作为报业要真正赢得
网络舆情是当前社会中一个迫切又棘手的课题,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网络舆情理论与实务研究》针对当下媒体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既有针对舆情处置规律的提炼总结,又有对各类舆情现象的剖析归纳,还有对典型舆情案例的梳理分析以及精炼的点评,为舆情工作者提供了一部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范本。
本书分上编基础理论基础及下编文体理论知识,内容涵盖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作文过程、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等。
在新科技的冲击下,媒体也随着变革。这是一个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面对数字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何去何从?传统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本书在揭示传媒业变革的同时,透析新媒体浪潮,为传媒业、电信业、互联网业、IT业、电子业提供最前沿、的战略指导。
本书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界处,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具有相当时间跨度的时空演进过程。与20世纪尼葛洛庞帝一时的《数字化生存》不同,水越伸先生的《数字媒介社会》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四维”空间,作者将媒介技术的应用置于历史的曲线上,并为其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从五个方面描绘并阐释了数字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社会发展。 新媒介之于人们,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作为玩具而存在。无论是19世纪的无线电少年或是20世纪的网络黑客,均是将新媒介技术视作游戏之物,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动手摆弄那些外表简陋的机械装置。在这些游戏性的新媒介实践中,媒介逐渐实现了自己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
当今时代,新媒体无处不在。新媒体不仅是传播手段或形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传播观念和产业形态的变革,并影响到内容生产、消费方式等各个环节。那么,新媒体包括哪些形念?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有哪些特性?对社会生活发生着怎样的影响?对传媒产业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如何与传统媒体嫁接融介?这一系列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本书内容既包括数字技术和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包括新媒体发展现状、研究成果等。重点对新媒体传播特性、新媒体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和常用设备操作等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同时,对传媒领域中的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等做了比较细致的比较和分析。
本书从传播学与伦理学交叉的角度,对网络内容的扩散与控制、网络人际交流的多样化与异化、网络资源的不对称及传播效果的失衡等作了透彻的分析,并对网络传播实践中网络议题的建构、网络舆论的引导、网络规范的价值指向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中特别关注我国的网络伦理实践,对大型网站与网络管理部门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典型网民进行了个案研究,对重要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15家大型网站的管理规范逐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