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剧变。媒信产业的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市场边界。围绕 视频 这个核心,电视机构、电信企业、视频网站和电视机相关设备生产商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新的、以 视频 为中心的硬件设备生产和视频内容产业,即 大电视产业 ,应运而生。传统电视媒体分别与固定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衍生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OTT TV(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形态,电视产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快速拓展。在电信企业、IT企业的 跨界 竞争中,传统电视业面临 平台转型 ,即由单一的 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制作和传输的平台 向复合的 云媒体平台 转型。
李文革编著的《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2版2011-2012)》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相关承办单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共青团相关机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运用的研究成果。《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2版2011-2012)》分为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个案篇及附录,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广泛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状况、未成年人专属网站现状、基础教育网校的发展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连续发布的,反映中国信息化*进展的年度报告。2011年度报告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主题,力图全方位描述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可能的愿景。报告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描述和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信息化的*动态,世界主要国家在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应用的*进展和经验。报告重点对我国信息化总体状况,尤其是以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泛在应用与创新这一年度主题进行了全面描述,内容涵盖了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政策、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演进路线、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试点状况、物联网的发展前景等。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书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全书以平易、有趣的大量实际和具有应用性的案例把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学习者接受的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很好的祛除了理论的神秘感,帮助学习者更为系统的、批判的思考问题。 全书加入了很多新的专栏,如学以致用箱、研究笔记箱、页边术语表、理论关联等等,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传播学领域原理、核心概念及重要理论的印象和理解,对不具备传播学理论背景的初学者也大有裨益。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对2012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节目特点、节目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与分析。《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对电视收视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考,内容翔实,条分缕析。
为更好地服务于业界,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对收听率数据的需要,CSM媒介研究自2005年起,每年编写出版一部《中国广播收听年鉴》。《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是CSM媒介研究编写出版的第十四部广播收听年鉴。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收听行为、频率竞争格局、节目竞争格局以及广播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进行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除了对2017年新闻综合、交通、音乐、文艺、都市生活几个主要频率类型的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2017年广播广告市场洞察、早高峰时段收听特征及典型节目分析、从听众角度出发塑造节目品牌形象、线下活动助力线上收听、传统广播发展面面观、我国广播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
本书分四个部分,以翔实的收视数据为依据,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对2014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与分析。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自那一年开始,中国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30年。这是伟大的30年,是改变中国的30年,是震惊世界的30年,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30年。 在哲学社会科学这30年的辉煌成就里,浸透着为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奠基的老一辈专家呕心沥血的求索,也镌刻着寻着他们足迹的后来者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之大者,国之重器”。我们有责任将这些“大者”潜心研究的成果,重新编辑出版以飨读者。为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将这一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奉献给读者。她以自选集的体例形式,每年推出一批,争取在几年内达到百种以上。《北京社科名家文库》将系统展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学者30年来的学思精华,展示他们的学术探索历程和风果。同时,为使这套《北京社科名家文库》更加丰富,编委会决定在
《电视娱乐奇观的多维透视:内容生产、文本与受众》以电视娱乐奇观作为研究对象,在纵向梳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流变与受众角色变迁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电视娱乐节目文本作为案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层层剥笋,剖析了这些节目是如何制造出一幕幕影像盛宴,成其为 奇观化传播 的然后,《电视娱乐奇观的多维透视:内容生产、文本与受众》以娱乐奇观传播的两端 内容生产者和受众,作为进一步分析对象,一方而,对电视娱乐产业在生产机制、产品形态、营销模式等方面的新变化作出解读,揭示出娱乐奇观背后的商业逻辑;另一方面,从数字受众和意见受众两个维度人手,重新审视置身于视听/商业奇观双重范式下的受众角色,探析受众在奇观化传播过程中的浸入式收视、认同与建构。*后,作者回到消费社会的现实语境,探讨了当下娱乐奇观生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7》分为四个部分,以翔实的收视数据为依据,分别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对2016年的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和分析,本年度年鉴还特别对2016里约奥运会收视状态、电视与互联网重度受众媒体行为为、模式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变迁路径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还对2016年热点IP剧跨屏传播效果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及电视综艺的应对、CSM实时收视数据与多屏测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媒介经营机构、广告代理公司、广告主以及节目制作机构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
应奥运而生的北京体育广播如今已走过十一年的历程,在一代代新闻人、体育人的呵护下,北京体育广播已经步入青春。这本书,对曾在体育广播战斗过的人来说,是一个纪念;对始终热爱它的“家里人”来说,也是一个念想。 十一年来,经历过恍然失措,也感受过成功的欣喜,从初的节目策划,到如今对大型赛事的娴熟转播,除了技术上、业务上的长足长进,更令人欣慰的,是体育广播已经融合得越来越好,领导、员工、听众,同是家中的一员。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体育广播还在茁壮成长中。 北京体育广播有着和北京这座历史名城一样的个性——大气、有里儿有面儿,也正是这里面的局气和实诚劲儿,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家里人”。拼搏过,辉煌过,思考着,努力着,北京体育广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体育声儿,北京范儿。
本书是CSM媒介研究编辑出版的第六部电视收视年鉴。全书共分综述、专题研究、收视数据及附录四部分。主要对对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与分析,它还对2007年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以及电视剧、综艺娱乐、体育、新闻和电影几个主要节目类型的收视状况及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大型活动、2007年春节晚会进行了分析。书中还收录了关于全国电视收视市场以及重点市场的收视统计数据、主要指标涉及收视设备的拥有情况、人均收视时间等。附录部分则列出了CSM媒介研究各种收视调查网的基本情况和所监测的频道名称。该书为广大媒介从业人员既可提供有关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全面分析,它是媒介从业人员的一本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