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闻〉:电视与受众研究》一书首次将戴维 莫利和夏洛特 布伦斯顿所著的两部经典文献《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共同编纂成册出版。作为对英国广播公司(BBC)时政新闻电视杂志《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成果,上述两部研究报告分别在1978年和1980年正式出版,并且在研究中创新性地实现了 文本分析 和 受众研究 的有效结合。 在为此研究项目而写的一篇专题性引言中,莫利和布伦斯顿阐明了两部研究报告的产生因由,并回溯了《全国新闻》节目的研究历史轨迹。该项目具体研究方案由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负责实施,莫利和布伦斯顿详细叙述了该研究计划的内外部过程,并对媒介研究和受众分析理论的发展流变进行了阐述。 在两部经典文献之后,本书收录了《日常电视:全国新闻》与《全国新闻:受众研究》的再版
本书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县级融媒体中心委员会以及浙江省、江苏省等地方融媒体中心共同出品的2023-2024年度关于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本书从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运营、创新报道等四个方面,汇集了来自全国会员单位的典型创新发展案例。这些案例符合中央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原则要求,在媒体融合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手段方法、路径模式上有理突出创新,在加强内容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引领、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等在红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创新进展和务实举措。
《中国电视史:1958-2008》是一部媒介史领域的专著,对中国电视业半个世纪(1958 2008)变迁与演进的历史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作者采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介社会学与话语理论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在电视与社会现实、日常生活和权力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对这一强大而富庶的大众媒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之间的勾连与互动过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全书共六章,对中国电视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泰斗方汉奇教授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镇之教授作序。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产业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剧变。媒信产业的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市场边界。围绕 视频 这个核心,电视机构、电信企业、视频网站和电视机相关设备生产商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新的、以 视频 为中心的硬件设备生产和视频内容产业,即 大电视产业 ,应运而生。传统电视媒体分别与固定网络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衍生出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OTT TV(互联网电视)、视频网站和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形态,电视产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方向快速拓展。在电信企业、IT企业的 跨界 竞争中,传统电视业面临 平台转型 ,即由单一的 电视节目内容生产、制作和传输的平台 向复合的 云媒体平台 转型。
崔保国主编的《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牵头,联合国内外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蓝皮书”系列中的一册,目前已连续出版九年。该书邀请传媒研究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专家,在对当年中国传媒各领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未来中国传媒产业的走势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传媒蓝皮书”自出版以来,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目前“传媒蓝皮书”已经成为研究中国传媒产业的权威著作,并于2012年被认证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无疑为文化传媒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在这一年里中国传媒产业取得了跨越式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精选了10篇电视类型节目研究论文工作者,并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整合,内容主要涉及到电视剧、电视新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舞蹈节目、电视服务节目和电视广告节目等。并遵循着基本的类型节目、重要的现实问题、用独特的研究视角,典型的个案探析如电视剧播前评价的差异问题、中国类型电视剧模式问题、电视广告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等等。 从中国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的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意义来看,本书的研究也只可谓是个开始。电视实践日新月异,电视理论层出不穷,电视批判各具视角,因此,电视节目的分类也许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问题。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去做终极性的概念界定,而是密切关注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的现实,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同时尽可能体现较为新鲜独到的视角,力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李文革编著的《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2版2011-2012)》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牵头,在“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相关承办单位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共同实施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年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共青团相关机构、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运用的研究成果。《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2版2011-2012)》分为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个案篇及附录,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广泛性数据和地区典型数据为依据,从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现状、问题出发,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家庭对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态度和影响、未成年人手机运用和手机上网、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状况、未成年人专属网站现状、基础教育网校的发展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连续发布的,反映中国信息化*进展的年度报告。2011年度报告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主题,力图全方位描述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产生的影响、作用及可能的愿景。报告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描述和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信息化的*动态,世界主要国家在物联网等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应用的*进展和经验。报告重点对我国信息化总体状况,尤其是以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泛在应用与创新这一年度主题进行了全面描述,内容涵盖了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和政策、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演进路线、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育和成长、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试点状况、物联网的发展前景等。
本书是继《咱们电视有力量》出版之后,地方记者部有关2009年人和事的*实录文稿集。 作为一个前期发稿部门,2009年这一年,地方部编辑记者在日常的《新闻联播》节目编辑、新闻频道节目采编、应急报道点建设、地方台通联、直播联盟运行、培训评奖、新闻线索平台、办公智能化系统建设、机构和职能调整以及部门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对亲身经历的各岗位、各工种、各角色、各环节,撰写了大量稿件,真实地记录了各自的所见、所思、所感,积淀了业务结晶,记录了情感思绪,是记载地方记者部这个集体2009年历程的手资料。本书即为这些稿件的部分集结。
本书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电影电视。本书稿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终期成果,在 重写电影史 的研究视野下,对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但尚未受到电影史学界充分研究的张石川进行全息式的人物志研究。书稿以张石川的个体呈现为经,以早期中国电影与上海都市文化为纬,史论结合,在重新认识和评价张石川的电影生产经营与导演创作的基础上,深化中国电影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为中国电影史和都市文化研究者。本书是中国目前的中国品牌双年度报告。每年会对城市、消费品、工业品、流通业、文化与媒体、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在双年度的品牌发展进行系统盘点,既有宏观的行业分析,又有微观的个案研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中国广播收听收鉴(2007)》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听行为、频率竞争、节目竞争以及广播广告设计投放与竞争等方面对2006年中国广播听市场进行了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内容对2006新闻、交通、音乐、文艺和经济几个主要频率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CSM媒介研究近一年来关于广播收听率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听率分析的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收听率数据在广播广告投放中的应用、节假日听众收听行为分析等。第三部分:收听数据。这部分是关于CSM媒介研究2006年进行收听率调查的31个城市的收听统计数据,主要内容涉及人均收听时间、全天收听走势、听众构成和频率竞争状况等;第四部分:附录。这部分主要包括CSM媒介研究各城市收听率调查网的基本情况和所监测的频率
本书对传播理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做了实用、有趣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探索。全书以平易、有趣的大量实际和具有应用性的案例把抽象理论转化为易于学习者接受的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很好的祛除了理论的神秘感,帮助学习者更为系统的、批判的思考问题。 全书加入了很多新的专栏,如学以致用箱、研究笔记箱、页边术语表、理论关联等等,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传播学领域原理、核心概念及重要理论的印象和理解,对不具备传播学理论背景的初学者也大有裨益。
本书对广播电视专业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案,尤其是将师生实践作品,包括视频节目作品收录到书中,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了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本书是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学新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也了作者在学科发展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对2012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节目特点、节目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描述与分析。《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对电视收视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参考,内容翔实,条分缕析。
为更好地服务于业界,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对收听率数据的需要,CSM媒介研究自2005年起,每年编写出版一部《中国广播收听年鉴》。《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是CSM媒介研究编写出版的第十四部广播收听年鉴。 《中国广播收听年鉴(2018)》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部分:综述。主要从收听环境、听众特征、听众收听行为、频率竞争格局、节目竞争格局以及广播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等方面对2017年中国广播收听市场进行全景式描述与分析。第二部分:专题研究。本部分除了对2017年新闻综合、交通、音乐、文艺、都市生活几个主要频率类型的收听状况进行分析之外,还包括2017年广播广告市场洞察、早高峰时段收听特征及典型节目分析、从听众角度出发塑造节目品牌形象、线下活动助力线上收听、传统广播发展面面观、我国广播媒体生存现状及发展策略
本书分四个部分,以翔实的收视数据为依据,从收视环境、观众特征、观众收视行为、频道竞争、节目竞争等方面对2014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