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顾执中(1898-1995),1919年中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肄业。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 顾执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历任上海、重庆、香港、北京等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是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家。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世界新闻传播史》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少量文字概述这个洲或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的选题是我在2005年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吴培华总编在会议上相识后,慢慢闲聊后提起的。当时,吴总编对出版教育的识见与支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去英国学习过出版教育,对日本和韩国的出版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国外与国内的出版界对出版教育所持态度的巨大反差,曾使我万分感慨。因为我是在出版界工作了近20年才转事大学出版教育的,总在考虑出版教育的课程体系等问题,自己也在开发和承担诸如编辑实务类的课程,所以向吴总编提出是不是可以开发有关实务类的系列教材。承蒙吴总编信任,将图书编辑实务的写作任务交给了我,并且提出了很实际的指导意见。 编辑出版是应用性学科,和传统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它应该建立起自己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到出版企业广泛参与出版各流程的实习。这是一个
媒体竞争是一个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和过程。本书从多个空间层次和资源维度揭示媒体竞争的基本规律。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媒体经济层面的现象,蕴含着生态学的基本逻辑。通过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媒体竞争分析架构,作者以生态位理论范式为基础来理解“竞争”的概念,并对媒体竞争实施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和竞争优势的多向度测量。在经验层面,本书对中国媒体竞争的历史规律、现实表现和实践策略进行分析,结论富有启发意义。《媒体竞争分析——架构方法与实证(一种生态位理论范式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张明新对媒体经济分析在理论建构上的自觉和展开媒体生态学本土化实证研究的可贵尝试。作者对媒体竞争规律的理论和经验阐释,将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媒体格局的演变轨迹和未来趋势。
“后真相”是于当今西方 政治现实中发端的传播现象。“后真相”舆情事件缘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闻失范。社会化媒体的兴盛是推动“后真相”舆情事件传播演变的重要力量,使之成为当下 为典型的媒介景观。在我国社会化媒体传播实践场域下,“后真相”舆情事件具有本土化特征,易发于社会公共领域,而非政治领域,并且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形成耦合关系,加之庞大的网民基数,呈现出网络围观和网民情绪化传播的狂欢现象。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网民情绪化传播的形成机制和传播影响。在“后真相”的语境下,探究我国社会化媒体舆论场中的事件客体、网民主体和媒介这三个因素是如何驱使网民将个人情绪与成见前置于事实真相,以及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是如何导致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的;进而,以网民情绪为研究基点,从事件、网民和媒介的关系的角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环境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将价值基点确立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建构和实践内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国环境传播。在理论建构部分,从环境传播的背景、主题、方法和视野几个方面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创见性地提出中国环境传播研究需要确立 以中国为方法 ,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视野,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发挥传播的文化治理功能,构建绿色生态文化。在实践内容部分,该书以新闻、纪录片和电视节目作为主要的分析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解析,提炼总结有中国本土特色且能够为世界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本土环境传播实践经验。
《媒体战略管理——从理论到实践》主要内容阐述了媒体的战略环境、如传媒产业的战略环境发展趋势、传媒产业的策略、媒体技术的沿革、媒体创造性和创新性、传媒产业的分析等内容。《媒体战略管理——从理论到实践》跨越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进行阐述和分析,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对于国内研究媒体战略管理的学者和媒介、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播音主持艺术语音及发声》为读者提供播音主持艺术中的语音理论要点,科学发声方法,并提供播音主持艺术的语音及发声练声材料。 本教材既保留了多年来部分专业教学训练的经典内容,同时又注重吸收选取专业教学,科研的新成果和广播、电视实践中的最薪材料,这些材料对提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基本功和业务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该书不仅适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本科学生使用,同时也适用于播音主持爱好者及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相关人员做参考书;还可供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考生作培训教材。
《档案管理学(修订版)》是研究档案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传授从事档案工作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也是高等学校档案专业的必修课程。笔者多年从事档案专业教学工作,这本书就是根据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学习心得,在历年讲稿的基础上,吸收近年来有关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写而成的。
本书从理论综述、热点分析、区域概览和实践研究等方面对2014年中国各主要媒体的融合发展进行全面细致地研究分析,思考并解读了“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什么”“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在各个层面进行融合”“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从简单的搬运工转向搭建平台的全面融合”等问题。书中既有专家的研究成果,又有业界实践的探索经验,对上述问题的回应和讨论,可以作为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新闻媒体领导思考媒体融合发展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主要讲述了全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到来之时,社会形势、个人行为及观念所发生的转变,以及企业需要做出的相应改变。书中首先讲述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们的两种典型的行为——防御行为和自夸行为;接下来通过奥巴马当选总统的具体例子说明了社会化媒体的强大力量;之后讲述了社会化媒体给个人、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及个人和企业在这种影响下所应采取的措施。面对新的时代,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不断地调整、改变,这样才不致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本书观点新颖,分析透彻,适合各类想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脱颖而出的人阅读,更是企业营销人员的宝典。
在我们看来,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要用资本去获取更多的货币,所以,它不拘方式,不拘途径。什么形态能使资本增值,它就可以转换为什么形态;什么途径能够使资本增值,它就采取什么途径。但不管资本转换成什么形态,也不管资本运营采取什么途径,从资本运营的实现方式来说,都必须通过市场。这里所说的市场,包括产品市场、消费市场,而不是简单的局限在资金市场和证券市场上。而且即使投入到资金市场或证券市场上的资本,最终也要进入产品市场和消费市场中去。所以,作为资本运营,决不是仅仅就资本本身的增值而言的。从整个社会的宏观来看,资本运营最终要在产品和消费上才能得到实现。产品消费的转向迫使资本的投资转向,资本的生存能力再强也一定拗不过消费者。所以,资本只能服从于市场,而不是市场服从于资本。就是说,在现实经济生
当巴尔干在硝烟泡火中痛苦呻吟的时候,当中国人民为三位死难的中国记者而激愤、抗议的时候,美国主流媒体却对公众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媒体轰炸”。本书的两位主要作者此时恰好身在美国,亲眼目睹了当地报纸、电视等媒体旨在混淆是非、塑造民意的信息大战,亲身感受到一些受蒙骗的公众的偏见和敌意。他们以自己的亲历和思考,深刻地揭露了西方主流媒体推行新闻霸权的真实面目。 本书是李希光、刘康先生继《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后再度联手,推出的又一部振聋发聩的警世之作。
本书介绍了网络的特点,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的研判方法、应对误区,以及策略和建议等。书后附有20个相关法律法规,对从事网络舆情工作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方便,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