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博物馆的10个案例,分别从发起者和消费者的角度讲述了有关运用技术和数字化的举措。这些内容是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博物馆学课程的架构工具。它涉及到博物馆创新的方方面面,从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业,如信息咨询处、移动式导览服务、基于无线网络的增强设备等,到展览体验,再到博物馆的后台应用,如集成电话、无线信号、数据库存储、通信接入点、会员资格及用户体验数据等。
志愿者是博物馆、美术馆等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后者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支持。本书为作者多年在博物馆从事志愿者管理的经验之作。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志愿者分类、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志愿者招募、志愿者项目管理等涉及志愿者的所有事务。在*后一章,按志愿者分类,作者详细介绍了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到上岗、考评等志愿者管理全过程,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实例。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以及提升观众参与感的途径。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公众联系的重心的变化,参与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更具社交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将物品、内容和语境联系起来。
本书对博物馆的数字媒体工作采用了大量二分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专业知识对局部知识;道德 好 的基层参与对道德 坏 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有权力的对无权力的;机构对社区;活跃对被动。将博物馆视为媒体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本书是针对这些文献的首本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众包、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一大批新媒体开始涌现。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媒介生态模式在新媒体“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平面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既有联系又有新发展的传媒时代。在这个各种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接受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促使博物馆开始思考传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和简单的互动,而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掀开博物馆的屋顶,冲破博物馆的围墙,以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姿态努力成为“资源的共享者”,鼓励博物馆与公众、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在新媒体的带动下,参观者可以用自己携带的智能手机查询博物馆藏品的详细信息,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可以利用有趣的移动应用获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工会工作快速入门系列:工会经审工作100问》侧重于操作性与简洁性,根据《中国工会审计条例》《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等新法规,通过219个问题,对工会经费审查监督组织机构、工会经费审查、工会审计、工会经审工作保障等经审工作常见问题进行条分缕析,帮助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者答疑解惑。全书以实务工作中有关工会经费审查的基础知识、业务方法、基本技能以及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内容,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编写,力争贴近实务、便于操作、易学易用。
由于国际大师经常出现在节目中,比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世纪大讲堂》显得大气满城。名校名师风采相继得到公平展示,《世纪大讲堂》也就变得内容磅礴,框架严密,百家争鸣。加上主持人游刃有余的穿插,化淤节于瞬间,使得如此严肃的节目中有了会心的笑和毫不拘谨的交流。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世纪大讲堂》出人意料地在一个极不起眼儿的非黄金时间,迅速蹿升为凤凰卫视的节目之一。到此为止,这个得到观众厚爱的节目,已经播出将近两年时间,该是做一个小结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及时推出这部实录书籍,以慰关心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以好的建议的广大电视听众。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和广博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为读者图文并茂地解读遍布世界各大洲的知名博物馆和其馆藏珍品背后的精彩故事,带领读者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体会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历程。本书是历史、艺术等爱好者了解博物馆的 读本。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和广博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为读者图文并茂地解读遍布世界各大洲的知名博物馆和其馆藏珍品背后的精彩故事,带领读者品味其中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体会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历程。本书是历史、艺术等爱好者了解博物馆的 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