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博物馆人类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和博物馆馆长,迈克尔?埃姆斯(Michael Ames)兼具实践与理论、博物馆内外两种视野,既批判了传统博物馆的实践,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博物馆的管理过程中,埃姆斯将人类学视角带入到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实一种“在博物馆实践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practiced in museums)”。他结合新博物馆学、去殖民化和土著运动的最新思潮,将博物馆作为一个他者进行分析,真正发展出了一种基于批判与反思的“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museums)”。 本书的研究主题包括博物馆民主化、公共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与第一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博览会和麦当劳为代表的“日常生活的博物馆(museums of everyday life)”的研究,文化表征与政治议题等。这些广
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本书是指导博物馆参加评估工作的参考书。开展博物馆评估、实现对博物馆的分级管理,是引导博物馆明确定位方向、提升办馆水平的重要方法,是促进博物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博物馆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全书分为前言、综述篇、定级评估篇、运行评估篇、综合数据篇、附录等几大部分,内容权威,结构完整,对博物馆参与定级和运行评估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书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是近百年博物馆学研究论著的目录索引、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的内容提要。博物馆学论文目录收录时限是1994~2014年,博物馆学著作与博物馆出版物内容提要收录时限是1918~2014年。
博物馆是致力于全球和谐,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机构,通过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公民的终身学习和审美素养,从而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博物馆事业已经前所未有地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博物馆学研究也随之逐渐被从业者和学术界所重视。本书就博物馆学的基础概念、国际国内的博物馆行业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的形成,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历,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期,为读者初步了解和深入学习博物馆学提供了参考。
本书遴选了42本20世纪海外学者的博物馆学研究著作,并约请35位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为每本著作撰写评述。42本著作,出版年代跨越20世纪的后40年,一些是海外大学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课程的基础教材,一些在博物馆学研究领域产生过深刻且持久的重要影响。这些著作是考察和研究现代博物馆学理论发展和变革的节点指示器。研读它们,可以为学习博物馆学理论指明思想进路,为掌握博物馆专业技能提供标准做法。
正所谓海纳百川,博物馆便是汇聚人类文明成果的海洋,肩负着对藏品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等标准予以分类研究的任务,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介绍、学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使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博物馆已超越收藏、研究与展示等功能,开始向沟通、经营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与参观者建立互动关系等目标迈进。多元化的使命仿佛让博物馆从让人膜拜的知识殿堂变成了无穷奥秘的大千世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本书既有对博物馆源流与历史的全面梳理,也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帮助读者走进博物馆欣赏知识之美,体会博物馆动人心弦的魅力之所在,探知博物馆背后的理念,享受“发现”的愉悦。
博物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组织特性和业务特点,分析和解读这些特点,有助于博物馆工作者适应纷繁变化的工作环境,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元需求。《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从博物馆是社会组织系统的认识出发,对当代公共博物馆及其主要活动的概念、特性、任务和方法进行系统解读,对当代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和主要课题进行讨论。
石刻拓片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石刻文物资料的传统手段,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文化传承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石刻拓片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博物馆理论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实践、“政府机构知名品牌型”生态博物馆、“民间机构知名品牌型”生态博物馆等。
《纸向何方——上海博物馆“纸文化”系列讲座文集》分为纸源、字·纸、纸韵、纸工、纸艺、纸的故事六个部分,图文并茂,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到今日的图书馆和纸艺设计,生动鲜活地介绍了纸文化的多姿多彩,讲述了与纸密切相关的一个个故事,以文字和图像构筑起立体的、丰富的纸文化展示空间。
举世瞩目的上海博物馆藏故国楚竹书,是近百年来所发现的战国简牍中数量*、内容极为丰富的文物史料。数年前,在香港文物市场被发现,由上海博物馆抢救回归。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高精度测试,竹简年代属战国后期,被学术界公认为国之重宝,具有震撼性的考古发现。这批竹简总八十余种,包括原存书题二十余篇,全部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原始的战国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音乐、语言文字、军事等,是极为珍贵的佚书,其文献价值极高,是各个文化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料。这次刊出的竹书中完残简约一千二百余枚,字数达三万五千余字,集众多战国书手墨迹,风格端雅秀美,行款疏密得宜,亦当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编共八支简,内容由《鬼神之明》和《融师有成氏》两篇合成。前篇《鬼神之明》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藏品的保护和陈列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在彻底认清变化机理并提出解决办法前,建立预防性的保护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以此为目的,本书前三章论述了博物馆中光、湿度和空气污染所造成的损害以及预防措施。该部分内容论述翔实,通过列举大量实际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博物馆学中庞杂的理论,解释了各种仪器和系统的操作与维护办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博物馆保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后三章依据对博物馆中光、湿度和空气污染研究的大量文献,进一步论述了*的研究进展。 本书适合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是《周时奋文存》之一种,以各博物馆为主要描述对象,共涉及宁波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浙海关旧址博物馆等11个博物馆,但内容并非在于论述作为建筑物的博物馆,而是阐述了博物馆陈述内容的结构、次序和逻辑,因而可以视作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案例集,具有借鉴学习价值。
《上海文博论丛》是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文物类的期刊。从2002年9月份出版第1辑以来,至今已出版37辑。其内容包括“主题与专栏”、“新闻与发现”、“探索与分析”、“海上人文”等四个栏目,主要介绍了国内文博方面的*学术成果和*资讯,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容依旧延续了以往的风格,仍分“主题与专栏“等四个栏目。入选了秦潼“金玉华年本书是上海文博论丛第40辑。内--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王姝婧“浅议莫高”。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论文选集(1)》由朱顺龙主编,系近十年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师的优秀论文汇编之一,本集所刊的论文多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重要学术成果,涉及考古、文物、博物馆、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中有思考、有探索,也有疑问和困惑,其根本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邀集同行,共同为中国文博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出谋划策,为中国文博事业的明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