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在这个艺术品占有和追缴的故事中,没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 如果当年希特勒考上了美术学院,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世界大战?历史容不得假设,但希特勒究竟有多喜爱艺术,却是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 本书是一部另类的艺术史,它不只是告诉读者希特勒的 林茨特别任务 是如何的黑暗和罪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战时艺术品流通的链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其中独裁领袖、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史学者、画商、艺术中介人、艺术品原物主等在各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因。可以说,多数艺术品的来源并非主动盗抢:第三帝国的臣民踊跃捐献,但却因为达不到要求而被拒收;犹太收藏人为了自保,主动卖画并为这项任务积极工作;欧洲各国的艺术品商人为了大价钱争相卖画给德国,甚至为了战后交易作废以便回收艺术品而拒开发票?? 今天来看这段历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我喜欢博物馆。很喜欢。那里有一种通往时间深入的神秘气息,幽暗的,安静的,让我感到世间一切都有来历,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与历史割断。这本书,如同我在想像中构建的一座纸上博物馆,馆内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它们在现实中归属于各个不同的博物馆,而它们自身,应该是这个世界共有的资源。我以兴趣和感觉选中了它们,它们身上凝聚了世界的奇迹或者秘密,自然的,人类的,科学的,文化的,地理的……我没有把它们作通常的分类,只是依据时间的在大致顺序排列了它们,件展品,一个五十亿年的菊石的化石开始,到两百年前一种迎接春天的仪式那里暂停。其中历史温长,就像目睹一个生命在黑暗中出生,在间的通甬道里悠游,在别扭渐庞大的世界里长大,向着光时的出口飞去。一本书就像一次旅行,而这次旅行在我尤其特殊,我好像
本书是国内部有关世界性博物馆的著作。刘达临和胡宏霞二位作者,长期浸淫于性文化的研究与展出,出版过相关著述数十种,并克服各种困难,创建了中国家性博物馆——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在研究中国及世界性文化和搜集有关性文物的过程中,作者足迹遍及全球各大洲,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性博物馆,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撰成了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性文化著作——《世界性博物馆巡礼》。 作者对全世界近20家性博物馆经过详尽调查后,筛选出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共12家规模较大或特色明显或地位重要的性博物馆,加以详尽介绍。这些性博物馆,有公益性的,有商业性的,有官方的,也有个人的。它们展出的大量性文物,也各有侧重和不同特色。本书用中英二种文字对上述博物馆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考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和原则等专业知识。此次修订仍由原书主编王宏钧负责,在修订版中对原书章节作了较大调整,在博物馆信息化等内容上作了较多的增补,使该书具有了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系国家文物局文博专业教材之一。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丛书》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大学数字博物馆共享平台与规范标准研究项目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共计6章,主要从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展示的角度,展示了大学数字博物馆共享平台与规范标准研究的主要成果,它将阐释如何对作为大学数字博物馆基础的数字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和统一协同却富有个性的展示。 本书可供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科研机构专业工作者、大专院校博物馆专业师生阅读,也可供关注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参考阅读。
《学术研究: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首先收集、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以及博物馆各个时期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和模式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出了国外现代博物馆在发展和延伸其相关社会功能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以及提升其所在城市旅游形象,以促进和激发游客正面游后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同时,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博物馆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博物馆的分类和功能做出总结,尝试性地界定并分析了符合今天大力提升城市旅游和文化竞争力背景下的富有中国城市特色的博物馆新类型--城市遗址类博物馆,并对其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作出分析和说明。由此,《学术研究:中国城市遗址博物馆开发模式研究》提出了扩展旅游产品和体验是我国现代城市遗址类博物馆的未来经营理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2006年第2辑,第231期。 本刊辑录了城市博物馆征集与活动国际委员会的首次会议论文。该委员会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新创的国际性组织,专注于城市博物馆的征集与活动。
本书融合了作者二十余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引进国际间博物馆营运的方法,涵盖了美术馆的管理理念、文化政策、行销策略与营运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供大陆地区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