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ji佳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 审美 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我们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的对抗中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托马斯·H·奥格登编著、殷一婷编译的《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不错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19世纪末,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批评理论伴随着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随后,它与众多的思潮交融,产生了心理分析批评的不同分支。心理分析极大地影响了作品批评和读者接受,对文学创作亦颇有裨益。《什么是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以问答的方式介绍、归纳和阐释了心理分析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书后的“作品评析”提供了运用心理分析诠释文学作品的范例;“术语汇览”和“参考书目”帮助初次涉足该领域的读者构建心理分析的框架,亦可供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磨之用。本书由朱振武、邓芬著。
本书是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之一,系统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问世的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其基本理论及研究取向,分析其方法论涵义及其对主要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剖析其贡献与局限性,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走向。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心理学的新动态、新方向,增进知识,奠定心理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本书以清晰、简明、易读的方式阐述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展开了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崭新地图。全书分4部分,共9章。部分介绍了超个人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各种超个人心理治疗取向的精华,并说明了各家的优缺点;第三部分讨论了各种超个人相关的重要议题;第四部分则总结了超个人心理治疗实务的原则。
《利益论》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跨度,着眼于国内外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力图对“利益”这个广泛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范畴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进行哲学的概括,为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和利益分析方法论体系添砖加瓦。 全书分为三部分:部分,历史篇;从思想史的角度,逐一分析重要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实践家对利益问题的探索,概述人类对利益问题的认识线索,着重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正确说明利益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的。 第二部分,理论篇;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为基础,以前人对利益的研究为借鉴,全面科学地论述利僧范畴。 第三部分,现实篇。根据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规律、利益方法,对我国社
《女性主义知识论》根据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的女性主义知识论分类说,分别讨论了女性主义经验论、女性主义立场论以及女性主义后现代论对正统知识论的挑战和质疑,评析了三种不同研究路径的特点与面临的批判;对正统知识论的认知主体、客观性理想进行了重构,通过辨析偏见悖论的内涵,指出消除或减少以理智形式表现出来的不利偏见更为重要;《女性主义知识论》认为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立场推动了女性主义知识论的生产,同时表明,今天的女性主义知识论已经朝向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女性主义知识论已经证明,一种具有性别敏感的、明确政治取向的研究,同样可以激发出多样化的有关知识问题的讨论。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千百年来,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企图探究这些问题︰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为何?生命发展的层次是什么状态?灵性成长的阶段与过程次第为何?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灵性领域的探究在东、西方世界都成为显学,许多影响世人的大师中,荣格(J.C.JUNG)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他的学说与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层面也愈来愈广大、深远。 鍊金术的研究,是荣格心理学工作的主要部分。西方鍊金学已有两千年历史,与中国道家鍊丹「藉鍊制实体物质,而达到灵性提升、转化」的主旨有所相同。本书阐述鍊金术内在的、心理灵性的深度层面,阐述灵修原理与鍊金术原理相通之处,以实体鍊金过程,譬喻抽象的灵修过程;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阐释千年来的鍊金术内涵、象征、隐喻及灵修方法,不啻为现代人重新开启一扇探究灵性研究的祕门。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发展迅速但很不平衡。一方面,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对于知觉规律、模式识别、表征、记忆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绩;另一方面,对于认知活动的某些环节则鲜有研究,显得异常薄弱,思维活动中的演绎推理过程就是明显的一例。事实上,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对这一领域了解得很少,有些学者即使想对人类演绎推理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验研究,也觉得无从下手。虽然这种情况在90年代后有所改变,在我国专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研究报告比过去有所增多,但总体上说,对演绎推理进行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在我国心理学研究中仍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因此,由胡竹菁博士所著的《演绎推理的心理学研究》一书的出版是有意义的,对加强这一领域的
弗洛伊德认为,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本我”,孔子也提出“食色性也”这一著名论断。人类的这些基本需求与动机到底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形成、有何规律,有何秘密? 《梦、性与饥渴》改编自詹姆斯?卡拉特的名著《生物心理学》,其主要内容在于探讨睡眠、做梦、饥渴、体温、生殖与性等人类基本需求在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根源与意义。 詹姆斯·卡拉特擅长用浅显有趣的文字讲解科学道理,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心理学领域内的戴维?迈尔斯”《梦、性与饥渴》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