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非常清晰明了,涉及俄狄浦斯情结中男孩的情况、女孩的情况,还有答疑环节等,非常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甚至零基础的读者阅读。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本书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而对于初学者,本书又可以作为一本初级的教材,难怪本书被纽约大学读书协会评为 大学生***的100本书 之一。
《心灵的母体:客体关系与精神分析对话》既是一本关于精神分析理论的著作,同时又具有ji佳的临床应用性,对于和早年发展严重受损的困难病人/来访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尤其有参考价值。作者以清晰易懂而又极具创造性的方式解读了英国客体关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尤其是克莱因和温尼科特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无论是对于想要了解和学习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还是熟悉客体关系理论的读者,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克莱因和温尼科特的思想进行了整合,并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早期心理发展和治疗理念。此外,作者还用自己提出的这些理念来重新解读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核心概念,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过程。
拉康(Jacques-Marie-Emile Lacan,1901.4.13-1981.9.9),法国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见解,同时又是*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 法国的弗洛伊德 。本书揭示了拉康在理论探索上走过的道路,阐述了他在不同时期,通过一系列和其他学科相连的概念来重新发现精神分析的过程。本书亦侧重于引导那些不愿意向自己的欲望妥协的、不被社会道德价值所捕捉的、对千奇百怪的人性充满好奇心的、新时代的精神分析师踏上追寻拉康的道路。
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 审美 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我们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的对抗中什么才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什么是潜意识、阻抗与移情?自我、本我与超我有何关系?梦意味着什么又传达了什么?俄狄普斯情结是怎样产生的?是否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人类原欲冲动的 升华 ?本书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重要影响,并客观介绍了他在艺术、文学、哲学、文化与宗教方面的主要观点以及围绕这些观点的争议。在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位心理学大师的同时,或许能够获得一种对自己心灵崭新的洞见。
《沉思录》是自己写给自己的隐秘手书,《箴言录》开始也只是在沙龙里口耳流传,直到出现了多有错误的盗印本,作者才不得不自己将其整理付梓。这两部书都不是为出版而作,不意却成为经典之作,甚至有一本还成为今天中国的书.虽然说它不仅留传、而且也流行总归是一件好事——和时下坊间许多书相比,“与其你流行,还不如我流行”呢!但是,它的流行的确和作者、也许我还可以说和译者没有多少关系。它们的确不是那种好读又实用的书,读它们是很要费些力气的,而且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安——为什么我不能还有另一种生活, 不能让我的生活还有更具精神性的一面?甚至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快——难道我的内心真的还有这样多不洁的东西?但是,好书终究还是好书。对的一类书,我们要努力去配得上它,而不是由它来迁就我们。
《生命从来不肯简单》内容如下:人总是欲望自己并不欲望的东西,放弃自己没有放弃的东西。我们常常需要依赖身外之物,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方能获得幸福,但是,安稳和深情的幸福,却只能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生命从来不肯简单,人生是一场大的修行,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有人性的弱点,我们总需在这黑暗中观照自己,提炼自己,懂得舍弃和无念,才能寻找到喜悦和幸福的真谛,走向心智的真正成熟。
本书内容包括:认识的主体;太阳之上的阴影;灵魂机器:内在情形;心理和免疫;恶魔般的压力;他人;工作的报应;;螃蟹的心理;各种疗法蜂拥群起;驱除机器中的幽灵;一副新眼镜……
......
《老子的智慧》的作者林语堂是一个大师。大师者,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也有难以求全责备之“小”。在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之际,读读林语堂的作品,看看他走过的道路,对于当今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对大师的东西,我们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取真之“大”,弃真之“孙”,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面对这样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和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面对他著作等身、众见不—的洋洋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养分呢? 世间不管什么大师或是名家,他们的“经典”、 “杰作”,终究是一家之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当的年轻,但其源起,却可溯及人类思想的萌芽期。18世纪之前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古希腊和中国哲学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官能心理学家、科学革命时期的机械论者等著述之中。到了18~19世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若干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联想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进化论、科学边缘的研究和实验生理学等,加速驱动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基础。然而,心理科学的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回顾一下心理科学在这百年间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心理科学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天的研究提供比较的范本,而且可以为21世纪心理科学的基本走向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心理科学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出版“20世纪心理学通览”的目的就在于此。
本书是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之一,系统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问世的女性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探索其基本理论及研究取向,分析其方法论涵义及其对主要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影响,剖析其贡献与局限性,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走向。相信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心理学的新动态、新方向,增进知识,奠定心理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本辞典为《心理学大辞典》一个分册,是国内部比较完整的“比较心理学”专业工具书,由万传文、任仁眉、邵郊、林园彬等参考国外经典教科书和同类辞书编写而成。 本辞典收集了比较心理学和习性学两方面的内容。在当前的学术界,“行为”一词用得很宽泛。本辞典所包含的内容:动物个体和物种的心理能力、心理水平及各种行为模式,动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动物的生存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还有动物个体与自身生理活动交互作用所表现的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