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见你:临床过程、创伤和解离》在本书的开始,布隆伯格思考了怎样从人际间视角看待分裂疏离。令他意外的是,他发现被病人否认的体验往往需要经由分析师的内部对话才能找到,因为被解离了的自体 他人互动结构先是在分析师那里被引发,然后才在人际间场里展现出来。 这个领悟导致了其他发现,布隆伯格经常在分裂病人及其他人格障碍病人的解离结构之下找到创伤体验 哪怕是在非创伤性病人身上也能找到。这个发现使心理结构的人际间理念得以以新的面貌出现,布隆伯格进而认识到,所有严重的人格异常都暗藏了解离防御,用以避开内部创伤体验,控制外部世界,从而避免再次创伤。这些领悟开启了对治疗过程本身固有的解离过程的全新理解。在布隆伯格看来,病人关系世界里的突发事件,及其对分析师保持治疗姿态的努力产生的冲击,使得*深
在《人际关系疗法》中,埃伦 弗兰克和杰西卡 C.利文森利用详细的案例和临床说明,给读者展示了该取向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的临床阶段。人际关系疗法IPT是独特的,因为它在临床上较少关注来访者内在或内心的世界,而较多地关注来访者的人际关系世界和社会世界。本书作者还仔细考察了现有支持IPT用于不同群体和显现出来的不同问题的实证资料。 什么是IPT? 人际关系疗法(IPT)是一种针对抑郁症及其他集中于人际关系机能障碍和精神病症状交叉点的聚焦疗法。IPT的理论基础是这样一种观点,即精神病障碍是在人际关系背景中出现的。治疗的所有部分都一次又一次地旨在将个体症状的发展与其社会环境联系到一起。通过IPT,来访者将学会如何解决现存的人际关系挑战,如何预期将来的人际关系关注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如何促进当前症状的改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哲学史纲要》提出了以哲学思想为经、以哲学家为纬的新的中国哲学史编撰体例;形成了新的哲学分派思想,即将中国哲学分为自然主义、人为主义、享乐主义、神秘主义、苦行主义、理性主义六大派。此外,书中还对墨子、杨朱哲学进行了深深的剖析和辨证,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儒学与后现代视域:中国与海外》共收录了15篇论文,对中国与海外儒学与后现代的视域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后现代语境中的儒家本体伦理学发展》《在后现代状态下重建儒学传统》《儒家整体主义话语的后现代反思》《唐君毅和儒家民主观》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吴甘霖、邓小兰工作素养书系:工作没有任何借口》是打造不找借口只找方法的员工的指南。它从为什么工作不能有借口,如何做到没有任何借口,以及具体的行动改进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职场中人该怎样塑造“做事不找借口”这一重要的工作素养。 希望得到快速发展的企业员工、希望打造团队的领导者、希望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管理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方法、获得力量!
《当〈论语〉遭遇于丹》从揭露硬伤、纠正错解人手,全面批驳了《于丹心得》一书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 《当《论语》遭遇于丹》旨在让广大读者清晰认识《于丹心得》一书的谬误,进而准确理解《论语》章句、孔学思想,对树立独立思考、不唯的治学精神和批判精神,大有裨益。 《当《论语》遭遇于丹》既可供学术研究者参考,亦可作为《论语》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揭批于丹谬误,还原经典真相!《当《论语》遭遇于丹》作者马千里在深圳开了一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曾出版过《论语的管理智慧》一书。 《当《论语》遭遇于丹》完全按《于丹〈论语〉心得》的结构来写。全书从揭露硬伤、纠正错解入手,全面批驳了《于丹心得》一书对《论语》思想的歪曲和所宣扬的“新阿Q精神”。《当《论语》遭遇于丹》旨在让
中国新诗百年。百年前,在新文化的源头上站立着胡适与鲁迅。对于旧文化,鲁迅是准备一声呐喊,叫醒沉睡的人来打破;胡适是没有明确办法,只说了一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而本书作者以为关键是要找到一把开启“铁屋”的钥匙!“仁”是和解,“爱”是牺牲,“铁屋”中人需要的其实只是一把钥匙。
《政治哲学的视野》为 中国人文讲演丛书 之一,以学术的普及为旨归,以思想的撒播为内涵,以学术的讲演为形式,搭建人文、经济、管理、法律各平台,再现一流学者的学术讲演现场。分十一讲: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罗尔斯问题;罗尔斯的政治哲学遗产;现代社会的正义问题;制度伦理与政治文明;公共哲学视阈中的现代媒体;政治如何进入哲学;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人文学及其 现代性 命运;大学理念与教育公平;当代政治哲学研究:历史、现在与未来。
《写给年轻人的哲学托》是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曼尼恩的一部力作,人类数千年的思想成就被浓缩成了25个部分,内容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的2500年的哲学思想精髓,全书脉络清晰,语言睿智简洁,艰涩厚重的哲学问题在作者笔下变得轻松简明,通俗易懂,十分适合年轻人阅读。这本哲学书使詹姆斯·曼尼恩荣获了“作家”称号,并带动了美国哲学类书籍的热,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哲学、学习哲学。《写给年轻人的哲学书》不但已成为普及性哲学史的经典苦作,还是脍炙人口、深入浅出的人文佳作。
《墨菲定律》内容简介:墨菲定律其实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理,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在很多事情上,人们总是盲目乐观,心存侥幸,他们相信自己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了,也很快便会过去。这种盲目的乐观与侥幸心理让我们忘记了,人类并不是上帝。正是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世界是庞大而复杂的,虽然人类十分聪明,但人类有自身的局限性,即使再有智慧,也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世间万物;即使再聪明,也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错误。不论科技有多进步,有些不幸和错误总会发生,而且人类越是自以为手段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既是曼海姆代表作的书名,也是其知识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维护现行秩序,“乌托邦”则在于反对这种秩序,人类历史的更替和演进就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振荡,在乌托邦取代意识形态之后,自己亦相应地成为了意识形态,并创造自己的对立面。造成这种辩证互动的原因在于“外部客体的世界与心理体验的世界处于持续流动之中”。本书系统化地研究了这一主题,替我们说出了自己知道却无法表达的真理。
《沉思录》是自己写给自己的隐秘手书,《箴言录》开始也只是在沙龙里口耳流传,直到出现了多有错误的盗印本,作者才不得不自己将其整理付梓。这两部书都不是为出版而作,不意却成为经典之作,甚至有一本还成为今天中国的书.虽然说它不仅留传、而且也流行总归是一件好事——和时下坊间许多书相比,“与其你流行,还不如我流行”呢!但是,它的流行的确和作者、也许我还可以说和译者没有多少关系。它们的确不是那种好读又实用的书,读它们是很要费些力气的,而且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安——为什么我不能还有另一种生活, 不能让我的生活还有更具精神性的一面?甚至还可能让人感到不快——难道我的内心真的还有这样多不洁的东西?但是,好书终究还是好书。对的一类书,我们要努力去配得上它,而不是由它来迁就我们。
《生命从来不肯简单》内容如下:人总是欲望自己并不欲望的东西,放弃自己没有放弃的东西。我们常常需要依赖身外之物,如财富、权力、健康、爱和快乐,方能获得幸福,但是,安稳和深情的幸福,却只能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生命从来不肯简单,人生是一场大的修行,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有人性的弱点,我们总需在这黑暗中观照自己,提炼自己,懂得舍弃和无念,才能寻找到喜悦和幸福的真谛,走向心智的真正成熟。
你在为你的人生烦恼吗?你总是在思索活着的意义吗?你的梦想被现实摧毁了吗?你的财富人生开始了吗?激烈的竞争社会,快一秒与慢一秒的距离就是生存与死亡。成就的法则就是,你要么成为横行无碍的“霸王鲨”,创立自己的人生帝国;要么成为鲨鱼口中的猎物,被残忍地吞噬掉。这本2010年瞬间横扫日本的超级书,拥有改变人生命运的力量,12位的哲学大师亲自授课,帮你从残酷的竞争丛林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10年的社会精英。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于丹女士也不例外,如果她的“心得”能够叫做《一个40岁女人的人生悟》,撇清与孔子和庄子支离破碎的联系,如果她的书能够安静地躺在书店一隅,等待心有灵犀的读者去悄然发现,那么一切都会恰到好处,世象也会呈现一种平和而节制的美。 于丹“心得”《论语》和《庄子》的举动,不但没有拉近国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反而使我们内心失去了某种可贵的敬畏感。接受中国元典的洗礼,确实需要某种时间的隆重性和心态的谦卑,快餐文化只能用于果腹,而不能真正陶冶精神的成长。 我们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出版这样一本书,我们不只是想让于丹的曲解歪说不再流传,我们更渴望文化能呈现多元的生态,读者能面对多元的取舍,并真正走向通识教育的彼岸。
《鬼谷子谋略(顺应时势知权善变的四十二术)》是苏秦以战国时代的七国为对象,以游说合纵之策的经验为基础,总结对各国外交权术与谋略的秘诀,反省检讨自己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就自己所实行的外交谋略加以整理记述而成的一部外交纪实。
《先秦神话思想史论》是《中国神话思想史论》的卷。分三编,编,中国神话的历史命运,论述中国神话的产生及其观念基础以及中国神话发展的经历和遭遇;第二编,神话的异化,论述神话向物占和寓言的演变,第三编,各家的神话思想及地位,《先秦神话思想史论》论述到战国时代。迄今为止,我国对于神话思想史尚没有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没有一部正式的神话学史,《先秦神话思想史论》是这方面研究的开拓者。
《论和谐生活的准则》共分9章,其中《命运》、《力量》、《幻想》和《随想》的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恶的命运”与“人的自由”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命运、成功、理想等,《财富》、《修养》、《举止》、《崇拜》和《美》则论述了人们应该具有的高雅的价值观念。全书以把关于时代的问题转化成有关生活准则的实际问题为宗旨,力图从不同的方面回答“我将怎样生活”这个问题。 爱默生深刻影响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成功学家,常常在各类成功励志图书中显身影。《论和谐生活的准则》探讨人类应如何对待命运、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如何寻求精神与实现的和谐,力图把思想引入实际生活,以生活细节问题为线索,回答“我将怎样生活”。
《老子的智慧》的作者林语堂是一个大师。大师者,从人到文,有其可观之“大”,也有难以求全责备之“小”。在中国的国门越开越大之际,读读林语堂的作品,看看他走过的道路,对于当今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对大师的东西,我们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取真之“大”,弃真之“孙”,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面对这样一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师和学贯中西的学者、作家,面对他著作等身、众见不—的洋洋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和吸收他作品中的智慧和养分呢? 世间不管什么大师或是名家,他们的“经典”、 “杰作”,终究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