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是一种心理人格理论,也是促使人格改变和成长的一种方法。其中*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好-你好"。"我好"的意思是,仅仅因为我出生于这个世界,我就有权利拥有我的生命及我可能在生活中获得的幸福。"你好"的意思是,我知道其他任何人拥有与我同样的权利。因此,我好,你也好。 但是,年幼无助的孩子需要依赖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总是感到自己比父母卑微,因此*初必定会形成"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继而可能发展为"我不好-你不好"和"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这样的负面态度将伴随孩子一生,影响他们自己的感受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认为自己和他人皆处于"好"的心理地位(即"我好-你好"),是个体通往幸福、满足以及良好关系的重要途径。在本书中,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 A. 哈里斯向世界宣告: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作为一名心理分析师,琳达 希尔斯 莱纳德的办公室每周都会有心灵受伤的女性前来求助。她们中有些极端自卑,有些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有些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社会价值缺乏信心。表面看来,她们是自信满满的商务精英、衣食无忧的家庭主妇、无忧无虑的在校学生、潇洒不羁的离异人士 但在成功或光鲜的外表下,伦纳德看到的是受伤的自我、隐藏的绝望、无尽的孤独、对被遗弃和被拒绝的恐惧,以及从未停息的泪水和愤怒。 这些女性受伤的根源大多在于父女关系中的裂痕。她们有些是与自己的父亲关系不睦;有些是受到了父权社会的伤害,父权社会所倡导的文化贬低了女性的价值,本身就像极了差劲的父亲。无论哪种情况,她们往往通过选择被动服从( 永恒少女 )或防御性地模仿男性( 全副武装的亚马孙女战士 )两种模式来守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文明及其不满》最初出版于1930年,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政局动荡的情势下,弗洛伊德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本质与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并进一步反思:高度发展的文明,为什么无法给人类带来幸福?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历史,就是压抑本能的历史。文明的进步,建立在压抑人类的欲望与需求之上,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快乐。人们无法满足自我本能,进而导致了焦虑不安与精神官能症,最终化为自我毁灭式的 死亡本能 和 毁灭本能 。 《文明及其不满》融合了精神分析理论学说与社会文化,形成独特的观点,不仅是社会心理学的先声,在文化研究上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同时本书增加了数十幅插图,并收录了《为什么会有战争?》(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的通信),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的论点。
我时常思考,为什么女性憎恨压迫她们的男性,而男性又为何会憎恨和害怕彼此。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源头在于母子关系,它影响着男性对自己、对生活和对其他人的所有感觉。孩子根据与母亲相处的经历,在内心形成了自己的女性意象,即母亲情结,它是男性的一种心理模式,是对温暖、连接和滋养的渴望。当来自母亲的最初体验是有条件的、痛苦的,男性会感受到被遗弃和被压抑,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这个世界的可靠性。为了对抗无力感,他要么变得过于顺从、依赖,要么过于恐惧、追求权力和控制。 由于母亲情结代表着内心对于女性的体验,男性很容易将它与现实中的女性混淆。于是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示弱,使其伴侣承担母亲的角色,无意识地要求她 养育 自己,或者他们害怕却又压迫女性,仿佛只要控制了她们,就能掌控自己
人与人的交往是有模型可参考的,如果我们在社交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就可能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艾瑞克 伯恩笔下的 游戏 。 《人间游戏》解析36种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游戏,分析 游戏 中角色的举动、目的和益处,掌握摆脱坏游戏的根本方法,从而不再受无意识游戏的摆布。让日常沟通变得更加理性、高效,有效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应对人际沟通中遇到的问题,终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面对无端的冲突,正面反击OR迂回退让? 冲动与理智的博弈从未停止,但在幸福面前,退一步不难。 本书对 幸福者退让原则 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读,包括对这一概念正确的理解;所包含的意义和要点;所适用的范围、实践的方法;如何保持稳定的情绪;如何识别他人心理;如何与他人进行良性沟通;进而在实践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升华 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不乏大家熟知的热点事件,如轰动全国的高密夜市砍人事件以及青岛路虎女司机逆行打人事件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旨在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并适时地运用 幸福者退让原则 ,活得清醒、通透、豁达的同时,得以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保障自己及家人的安全。
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主持了 斯坦福监狱实验 ,引发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这些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然后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一开始,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整个情景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 情境力量 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
愤怒、嫉妒、悲伤、羞耻、恐惧 这些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是人类个体表情达意的源动力,是我们生命初的能量。本书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为大众读者生动阐释了各种重要情绪的起因、表现形式、作用、管理方法,并针对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情绪问题提供合理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情绪,从而学会将情绪转化成积极的力量,更加智慧地面对人生。
在智人出现后的大约30万年中,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至少与其他四个人属物种共享这个星球。这些人属物种都聪明、强壮、有创造力。但是,在大约5万年前,智人在认知上产生了飞跃,使我们比其他物种更具优势,成为现在继续存在的人属物种。那时候发生了什么? 自从查尔斯 达尔文提出 适者生存 以来,适应的概念就一直被与强壮、聪明和攻击性混为一谈。事实上,我们在演化上真正的优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友善,一种与他人协调和沟通的高超能力。正是它,使得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和技术奇迹成为可能。本书作者从认知演化视角出发,研究了人类长期以来的好伙伴狗及其近亲狐狸,以及人类自身的演化近亲倭黑猩猩, 终着眼于人类本身,发展出了 自我驯化假说 ,揭示了使智人得以蓬勃发展的神秘认知飞跃。 但是,这种友善也是有代价的。我们对 自己人
社会心理学能带给我们关于人心的智慧。在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种种认知、做出种种行为之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并影响他人,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好。 两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康奈尔大学教授托马斯 吉洛维奇和斯坦福大学教授李 罗斯,将社会心理学中zui有用的见解浓缩归纳为5种智慧: 客观是我们的幻觉 情境的巨大影响力 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的重要性 行为会反过来影响态度 我们都戴着偏见的滤镜看世界 他们介绍了揭示这些智慧的经典心理学研究,重点论述了如何克服主观幻觉、确认偏见、自利偏差、基本归因错误等人类固有的认知偏差,从而更有智慧地待人处事。 两位心理学家进而讨论了这5种智慧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如何获得更强的幸福感、如何解决人际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如何克服刻板印象对美国教育的伤害,并对如何应对全人类共
这是一套颠覆认知的人性觉醒指南,也是一套包罗万象的人性百科全书。 《人性心理学:心智开悟的98个基本法则》介绍了98个人性的基本法则,解读了人们日常行为中的认知错误,帮助人们更好地读懂人性。本书能够提升你的认知,令你了解人性的盲点和弱点,进而看清事情的本质和真相,也能够帮助你洞察自己的内心,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同时,消除认知偏差,使认知升级,可事半功倍。 《人性心理学:人世间男男女女的相处规律》介绍了97个男女相处的基本规律,解读了男女相处行为背后的本质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情感。本书能够教你正确认识自己的七情六欲,洞悉对方的情绪,看懂对方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在男女情感的博弈中不动声色地胜出,进而也学会更平和地与自己相处,收获独立自由的人格。
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在2%~3%,大约每40人中就有1人患有强迫症。绝大多数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与媒体所呈现的案例不同,他们看似只是有些奇怪但无伤大雅的 小怪癖 ,比如神经质的洁癖、车锁好后一定要在停车场围着车绕几圈 他们依然正常地工作生活着,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痛苦。然而强迫行为的背后往往伴随着焦虑、痛苦、失控,以及一种强烈的无力感。 格雷森博士在本书中基于海量的真实个案,结合暴露和反应阻止疗法,带领读者进行逐步的自我评估,以确定自身的强迫程度和类型,从而理解自己的强迫行为;在此基础上,帮助读者设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解决强迫症治疗中常见的困难:在没有专业治疗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满足当下需求的治疗方案时,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你因为那些不断重复、不请自来且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而
本书以人的发展阶段为主线,涵盖个体毕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详细叙述了各时期人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每章都以相应阶段人物的故事为开端,让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可以说,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书,帮助读者从容地应对生命的挑战及更好地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学会将书中内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做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达人。本书也不乏科学研究理论深度及专业思考,为教育学及心理学学生提供了可靠的学习资料,也为教育从业人士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爱与被爱,但为什么我们最珍视的爱情关系中会有如此多的冲突与矛盾?著名心理学家戴维·巴斯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答案。《欲望的演化:人类的择偶策略》(近期新修订版)基于众多关于择偶的科学研究,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择偶行为案例,揭示了女性的需求是什么,男性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为何男女两性的需求差异如此巨大。 爱情在人类性心理中占有中心地位,但是冲突、竞争和操纵也普遍存在于人类择偶过程中。本书揭示了人类择偶的众多奥秘,赋予了我们塑造亲密关系的强大力量,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择偶和爱情命运。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 非暴力沟通 。 做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 暴力 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 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能够:?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 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 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这是一部既具有严谨的学术性,又闪现着人本主义光辉的不朽杰作。奥尔波特把可观的各类资料井井有条地安排在一起,并将它们清晰而富有激情地组织起来,分别对偏见产生的社会思维、社会群体、社会认知、社会文化基础进行了梳理,然后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对偏见的获得过程进行了考察,对偏见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创造性地从人格结构的角度对偏见的成因进行了追溯,*后上升到社会政策层面提出了偏见治理的路径。 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开创性著作,为后来的学者讨论和理解偏见开辟了一片天地,为偏见研究设定了界域。它在社会心理学甚至整个社会科学中具有毫无争议的至高地位。
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为何最深的伤往往来自最亲密的人? 为何太亲密的关系反而让人感到束缚?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摆脱以爱为名的情感操纵?才能拥有一段健康、成熟而又独立的亲密关系? 我们从小被唯美的童话爱情故事所吸引,期待着真命天子的出现,并与之拥有完美的爱情,可现实却击碎了我们的美梦 我们在爱情中遍体鳞伤,甚至发现我们正遭受来自伴侣的语言暴力和控制。 《情感陷阱》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创始人阿尔伯特 埃利斯关于两性心理的力作。全书精准剖析情感操纵者的动机,全面揭穿情感谎言的套路,帮你摆脱以爱为名的情感操控,拥有一段健康、成熟和独立的亲密关系!
他是一位成功的 大众导师 ,《爱的艺术》等作品畅销全球。 他是一位左派政治家,影响美国民权运动,以及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制定。 他更是一位心理学大师,毕生致力研究和推进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他,艾里希 弗洛姆却一直扮演着边缘化的角色,他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与贡献一直以来被严重低估。 本书是弗洛姆协会特邀讲师、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 伯斯顿,潜心研究40余年所创作的全面记录弗洛姆的英文传记。在伯斯顿的文字间,我们将重温弗洛姆的生平经历与研究工作,见证弗洛姆与弗洛伊德之间的 良性矛盾 ,诸多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眼中的弗洛姆,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等是如何影响、引领其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重要的理论家
本书作者以其心理辅导多年的经验指出,许多我们以为的个人问题,其实都可以在原生家庭找到端倪,原生家庭不只使我们成为今日之我,更可能影响到我们自己所建立的家庭。在原生家庭中埋藏已久的伤害、费力掩饰的家丑、心照不宣的家庭秘密、全家努力编织的家庭神话,以及随之而来的愤怒、否认、忘却、怪罪等等情绪,需要一一得到正视和疏导,从而在内心深处与原生家庭和解。和解的过程,从认清伤害和情绪,理性表达、设定界限,到*后愿意完全释怀,绝不会是一蹴可就的,但是通过和解的过程,我们都可能在不完美的家庭,找回完整的自己。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为什么而努力,应该在意、看淡、体验什么,又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这些问题有关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把人生中的每一天、每个阶段都过得富足而有意义。本书没有直接回答,但却可以给我们自己去回答的能力。 本书作者是中国首批注册的心理督导师,他带着一颗好奇、敏锐、理解、包容而有趣的心,从自己小小的心理咨询室,到烟火巷子,再到世界各地的繁华都市与宁静原野,一点一滴记录下了他眼中的百态人生,也让我们从这些文字中学会以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人生中的问题,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生命。 读罢本书,你或许会发现,活着原来要这样 做自己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不管他人如何评判,都要去追求自己心中所珍视的价值,像一个潜伏在自己生命中的人,洒脱而无谓地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淡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一些人总是扮演 受害者 的角色?为什么一些人总是习惯讨好别人,对所有事情都感到抱歉?一直否定自己的乖乖女,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在过去的伤痛中重塑自我?自我内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怎样将无尽的匮乏感拒之门外,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疗愈自己? 22个鲜活的故事,带领我们走进心中 隐秘的角落 。在心理咨询室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自己真实、脆弱的一面:忍耐与释放、脆弱与强大、成功与逆境、混乱与意义,心理咨询的过程伴随着结束与开始的交织。当我们进入咨询室,意味着我们决定结束被束缚的生活、拯救被淹没的自我,同时也象征着改变的开始。 从咨询师的亲身讲述中,我们得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来访者身上漫长而让人动容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后当咨询师以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