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独特的案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真实研究案例,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如何才能做好心理学实验。全书分为两大部分:di一部分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通过穿插其中的70多个短小案例,让较为难懂的心理学实验设计原则变得不再抽象、艰涩;第二部分呈现15篇完整的研究论文,并通过引领读者学会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读者的批判思维能力,为今后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心理学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本书还介绍心理学实验伦理、如何发表研究论文、如何获得研究经费等问题,与实际的研究工作结合紧密,也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完备。
本书系统介绍了心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逻辑思路,以及各种常用的统计方法。书中对每种技术的适用情况、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做了认真说明,而且将统计思想化繁为简,时时渗透在其中,让原本艰深的学习变得得心应手、自然而然。本书论述精炼,语言活泼,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再也不让学生们望 统计 而生畏。
怕死是人类内心 深处的恐惧,也是我们这个高智商物种 的恐惧。 3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世界各地开展了长达30年、超过500次的实验研究,提出了 的“恐惧管理理论”,揭示了应对各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死亡念头对我们生活的深刻影响。 积极影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引导着艺术、语言、经济、科学的发展。消极影响则是,对死亡的恐惧会在我们身上触发一系列不幸的心理现象和防御行为。 认识到死亡终至,使我们刷爆信用卡,钟爱 品和昂贵的轿车,往脸上涂抹化妆品或整形,像疯子一样飙车,渴望青史留名……但是,我们不必任由这种藏在意识深处的恐惧影响我们的生活。在清楚地看见它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 好地向死而生,对自己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变得 加自信。
明代哲学家王畿(号龙溪)推崇“自然”、“真狂”、“无欲”、“自悟”,创立了“龙溪心学”。嘉靖、万历年间,龙溪心学在广泛传播,并远播到日本等国,这使得《西游记》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学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础上以龙溪心学为哲学起点进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西游记》由此诞生。本书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展开龙溪心学的传播与《西游记》研究。在厘清龙溪心学学术个性基础上,分析《西游记》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学意蕴,揭示了《西游记》高扬主体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乡愿,并主张主体以自省的方式展开心性修持、顿悟彻悟,而达到自然无欲,回复本体至善的主题思想。
居室增容,拥有书房不再是虚幻梦想;书海浩瀚,购读藏书又怎能不加择别。本书专门为此指南:800种书目,斟酌取舍,讲究的是依据;200种提要,钩玄精华,述论的是理由。特别强调家居应用,因而关注女性读物;尤其重视人文素养,所以弘扬文化经典。书目详明。方便您按图索骥,从而构建读书人家;图随文走,您爱慕知识,进而体验阅读至乐。本书分为经典书架、女性书系、文化生活书系、实用生活书系、工具书架等部分,就各个专题向读者作读书、购书的指引。
《70后鲁迅研究学人系列:70后鲁迅研究学人论文集》系国内鲁迅研究学者中1970年代生人里面20位学术成绩佼佼者的代表性论文首次集结。《70后鲁迅研究学人系列:70后鲁迅研究学人论文集》内容涵盖鲁迅作品研究、鲁迅思想精神研究,鲁迅与左联关系研究,鲁迅与同时代人关系研究,延安鲁迅研究等学术课题,集中体现了70后鲁迅研究学人的学术风貌和思想深度。
《龙川略志》本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晚年贬谪循州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而所撰的一部笔记体小品文集,记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人物、风物等许多掌故和轶闻。该书不仅介绍了北宋时诸如王安石变法、回河之争、元祐更化等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的财政、外交、司法、民生等内幕情况,而且还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苏辙、了解苏辙的为官思想提供了手资料。《龙川略志译注》是《龙川略志》的译注本,译注者用了近三年的时间,采用分篇作注、翻译与分卷评点的方式来解释和推荐《龙川略志》,既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也为有关苏辙研究抛砖引玉,因此使得《龙川略志译注》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跨文化视界中的文学文本·作品理论:当代欧陆文论与斯拉夫文论的一个轴心》以比较诗学的视界,进入当代国外文学文本,作品理论资源的系统勘察。作者聚焦于近五十年来欧陆文论界与斯拉夫文论界在文学文本,作品理论的建树上最为突出的七位大家——翁贝尔托·埃科、米哈伊尔·巴赫金、尤里·洛特曼、沃尔夫冈·伊瑟尔、茱莉娅·克里斯特瓦、罗兰·巴尔特、热拉尔·热奈的文学文本观,文学作品观,展开细致、精微的梳理和辨析,清晰地呈现出“作品大于文本”、“作品小于文本”之不同的景观并解析其成因,阐释了文学作品理论,文学文本理论追求自立、获得自主、向外扩张,由“小写的文本”变成“大写的文本”之转变轨迹。针对偏执与“偏食”所导致的理论生态失衡之现实,作者追求对国外文学理论资源的多方位吸纳;针对域外文论借鉴中的“
孟昭毅著陈建华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靠前2卷亚非诸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精)》涵盖的范围包括除日本、印度之外的亚非重要国家和地区。本卷考察了中国对上述国家或地区的文学进行研究的历程,在整体梳理中国的亚非文学研究状况的基础上,归纳了各阶段的研究特点,并对一系列重要国家或地区、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具体探讨,评价了中国学界在相关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本卷由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领衔撰写。
本书是一部献给广大读者的诗词艺术讲稿。十位诗词专家,十五讲诗词艺术课,带您领悟诗词“妙理”,参透诗词“妙道”。 本书主题围绕语言表达、心灵交流、精神陶冶三者展开。品读本书对诗词语言艺术的多角度分析,会对金精美玉般的诗语之美有更深切的理解;涵咏本书所抉发的诗意与词心,会让人拥有更好的心灵交流能力;体会唐诗境界的空灵、艺术的留白之美、“山静似太古”的悠远、生命的安闲,这无疑可以很好地陶冶性灵、开阔胸襟。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智慧、心灵交流智慧、精神陶冶智慧,能够让爱诗人面向世界、感通天地,拥有充实、幸福的人生。社会也会因诗词的涵育而更加美好。 本书的作者,目前都活跃在诗词教学一线,研究与创作兼擅,十分了解当代读者学习古典诗词的难点与重点,善于提要钩玄、化繁为简、金针度人。例如,书中讲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石和,其文学背后的思想同样具有基石和性的意义。但不管其思想和文学孰先孰后,何者更为重要,对于读者来说,无法避开的缠绕是,鲁迅的思想往往是从具体的文学形式中表达出来,鲁迅的文学也往往根迹于其思想中具体的逻辑常项。因此,如何通过鲁迅创造的文学形式来抵达鲁迅思想的隐秘所在,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书着眼于此,用心淘洗鲁迅留下的各类文本的文学形式与思想之关系,究明鲁迅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脉络,即在现代中国,面临古今中西之间交错所带来的变革和动荡,行动如何可能?本书首先讨论的是鲁迅留日时期思想的基本面貌,勾勒的是与章太炎的“自性”的关系,彰显鲁迅在思想层面对于行动的理解和渴望,接着讨论与“自性”关联的主体建构问题在《野草》、《故事新编》和旧体诗中的展开,着力
《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3》是“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系列的第三册,该书是东京大学文学教授、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沼野充义的世界文学课讲义。内容为作者沼野充义与23位当代知名作家、学者(来自日本、美国、中国、波兰、保加利亚等国)的文学对谈构成。该系列书为东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目,也是东大文学专业学生基础读本。 本册内容收入了日本人气作家加贺乙彦、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日本川端康成文学奖获奖作家辻原登、知名中国籍旅日诗人田原和美国人气作家罗杰 裴费斯的对话内容。话题围绕日本和歌和外国诗歌的差异性、诗歌如何在当代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以及日本诗歌如何被当代年轻读者接受等展开,其中对为何谷川俊太郎的诗在中国受欢迎、《不畏风雨》诗中的“外国世界”、声音与诗歌的翻译关系、大河小说的历
千百年来,屈原的作品及精神滋养着后世文人。“楚辞”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诗歌样式,“楚辞”奇文郁起,启发着历代文学作品。 本书从身世论、作品论、思想论三个方面分析了屈原的精神文化价值。在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中,作者融入新见,深入浅出,探讨了屈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张丙煐(一七九四-一八四八),字云艎,号虎头,清代河南宝丰(今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五虎刘村)人,晚清诗人、书画家。着有《观两斋诗钞》《晚翠轩笔记》《姚江年谱》《肄武杂说》《华萼诗集》《梨花枪谱》等,另有评点朝鲜友人诗稿钞本现存朝鲜国家图书馆。《观两斋诗钞》《晚翠轩笔记》全面记录了张丙焕关于书画评论、鉴赏、收藏、书画理论探讨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姚江年谱》系张丙焕为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纂年谱,《肄武杂说》综述多家之说提出一系列习武思想与理念。这些着作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意义。经过多方调查,全面收罗张丙焕现存文献,整理出版《张丙焕文集》,希望能为张丙烘研究提供一套翔实可靠的基础性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青年评论家黄平围绕当代东北青年作家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作品展开的精彩评论。 对于逐渐边缘化的当代文学,双雪涛、班宇、郑执再一次提醒我们,文学不是一种可以分离出去的“专业”,而是从来都和生活血肉相连。双雪涛、班宇、郑执他们的写作,重新擦亮了失败者的尊严。就像一封晚寄了二十年的信,安慰着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双雪涛、班宇、郑执的写作从东北开始,重构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历史的连续性中展开叙述,保卫真实的情感与人性。双雪涛、班宇、郑执他们的写作创造出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他们的小说,在主题和美学风格上都是一次召唤。召唤历史的连续性,召唤真正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