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何不借助一些“外力”。 比如心理测试题。用丰富的细节测试来探寻我们内心的秘密。 这样的测试,是我们需要的。通过日常的小事,通过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细微看法,通过梦境的剖析,我们得以发现另一个我们不熟悉的自己。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才能使这个社会更和谐,才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更有自信,更有策略,更安心。 翻开这本由星座小仙主编的《能了解自己的心理测试》,进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奇妙之旅。
十多年前,我曾编写过一本《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重点阐述了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有关的数学模型,目的在于“授人以渔”。 本书作为《应用心理学书系》中的一部,在简要介绍心理测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各种心理测验,目的在于“授人以鱼”,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职业咨询工作者、心理诊断工作者提供一本工具书。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信息量,增强实用性,是作者在编写中遵循的原则。倘若冠以《心理测验》作为书名,则与全书内容更为相符。
本书作为一本导读性质的读物,我们在编写中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注重观点阐述的科学性和实例引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系统性:注重体例结构的系统性的同时,在每个章节中也注重材料组织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3.可读性:注重文字的简洁性,把各种方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普通读者也许满足于通过作品来了解的作家,但对于狂热的文学爱好者,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进入他们的书房,了解这些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用的是铅笔、钢笔,还是打字机?坐着写、躺着写,还是站着写?每天写多少字?西莉亚﹒布鲁﹒约翰逊便是这样一位寻求与作家“直接亲密”的爱好者。在这位“文学侦探”的调查研究下,我们得以知道那些名作诞生的细节,得以了解大作家们写作的怪癖和执迷:从席勒的烂苹果到奥康纳的甜牙,从雨果对自己的软到狄更斯像拉链撕开人群的疾走,从普鲁斯特的软木盾到纳博科夫的浴缸,从乔伊斯的外白衣到伍尔夫的紫墨水……
《小于一》是约瑟夫?布罗茨基的散文集,展现了他对文学、政治和历史等各领域的全面兴趣。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小于一》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自传。本书收录了布罗茨基评论诗歌与诗学的最卓越的散文作品。不可避免,《小于一》中也谈到了政治。这些散文是对历史和当今时代的深刻沉思。 本书也是一部私人回忆录。用作书名的散文《小于一》和压卷之作《一个半房间》,是布罗茨基为自己的故乡城市和双亲谱写的颂歌——或者说哀歌。 《小于一》作为一本诗人批评家的随笔集,都是独特和无可匹比的。首先,它不是一部纯粹的批评著作,也即不是纯粹的批评文章结集或专著,而是结合了自传成分,而由于布罗茨基的经历极具传奇性,因此这自传成分不仅包含了对诗歌的评论,还有对社会和政治的评论,尤其是对极权制度的评论。《小于一》是一部以长篇文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犯罪也在不断升级,残忍暴徒不断犯下惊天大案,使得各国警方疲于奔命,破案率直线下降。为了准确预测犯罪风险,找出凶手们的共性,预防连环凶案的出现,犯罪心理 画像技术应运而生。 犯罪心理画像是通过分析作案人遗留下来的各种表象或信息,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及外在形象的侦查过程。犯罪心理画像是查办连环凶案的强有力 。 许大鹏著的《犯罪心理画像》不是艰深晦涩的教材,而是犯罪心理学通俗读物。本书的适用读者是对犯罪和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以及警察、法官、检察官、狱警、律师等职业群体。
《大学物理实验(第7版)/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精品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大学物理实验(第7版)/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精品教材》以传授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着重培养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目的,根据“多层次、模块化、组合式、相互衔接”的教学方式,“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创新教育、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建立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新体系。按层次化(基础性、综合与应用性、设计性、研究性)设置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力图把“设计性”贯穿于层次化教学的全过程。 《大学物理实验(第7版)/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列精品教材》分为三篇:篇“实验理论与基础知识”;第二
这本书依然是鲁院工作印象式的总结,某种程度上这种“总结”恰恰反映了文学现场的芜杂、纷乱和丰富,一届届学员从鲁院走出,一张张面孔连同他们的文字在时光中延展,这本书算是我在鲁院文学批评现场的文字版还原。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更倾向于建构性的作家和建构性的作品。在批评话语中,无疑想表达我能够从这些作品中看到的东西:文学性、多样性、爱、理性、智商、敏锐、悲悯、宽容乃至和解。一个拥有真正社会阅历和慈悲心的人,终会选择无害于人的言说方式,当然也包括行为方式。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人文整体思维范式及其理论体系、基于中西医学的人文整体医学模式、基于医疗实践的人文整体医学诊疗技术体系,并对心脑血管疾病、脊柱疾病、脑病、心理疾病等的诊疗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实效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目前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学和巡诊,收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道医陶弘景研究》主要分六章来说明道医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的贡献:章是“高道兼名医双重身份解析”,从“医与道的同源性”和“继承家学与道教重医、行医的传统”两个方面分析了陶弘景既是高道又是名医的原因;第二章是“《本草经集注》本草学上的突破”,主要从《本草经集注》的药性论、诊病与用药的关系以及《本草经集注》的特点与影响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陶弘景的本草学成就;第三章是“《肘后百一方》救急方药的撰要”,主要分析了《肘后百一方》中常见的内科病、外科病及其特点;第四章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脏病证的详释”,主要分析了用来作为修道辅助的药方;第五章是“道家其他养生保健法”,主要介绍了导引按摩与房中养生等既可保健又可祛病的养生功法;第六章对“陶弘景医术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陶弘景的医药学思
自2010年7月1日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29号)(以下简称“新《规范》”)正式施行,2002年版《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同时废止。新《规范》旨在提高中医病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 《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版)》的编写目的,旨在落实《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规范建设的相关规定。《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版)》编写的基本原则是:①突出《规范》重点,注重《规范》内涵;②着重中医病历的特点和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法律性;③强化中医临床医师基本功训练,规范医师病历书写行为;④体现和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⑤吸收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的病历;⑥编写工作由参与卫生部和国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史的一个高峰。这一高峰何以形成,是千百年来学者们着力探讨,但仍然沿有解决的问题。当代众多的学者学在极大的热情从事研讨,以表现唐诗的特有风神,并力求尽量还原唐诗本来的历史面貌。我们撰写这部书稿,并定名为《唐诗研究》,就是想把我们多年来思考唐诗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表现出来。 就唐诗研究来说,发展演变仍然是最重的课题。我们从诗人与诗作本身,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作与诗作之间,寻找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各问题之间的人在联系,以探讨唐诗发展的流程。有关唐诗的分期,我们仍采用“四唐说”,尽管这一说法 尚有的缺陷,但想在目前诸多说法中找出一种优于“四唐”分期的说法仍然很难,我们也努力试图提出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说法,结果仍不尽如人意。由此我们体会到,在学术研究中,前人
《水浒白看》是王路在经典史学和文学功底的一次集中展现,全书分“山林”“市井”“渔樵”三部分,对《水浒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人情世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路的分析看出了林冲的愚、李忠的厚、鲁智深的孤独……给读者以别开生面的感觉,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名著。
《外国文学》以外国文学史为时间脉络,围绕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编排国外重要批评家、文学史家的有关评论文章。每部作品由作家及作品简介、精彩点评、评论文章、延伸阅读、练习思考题构成。 本书适合于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文学爱好者使用。
佛教与文学的交叉感应在中国传统学术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历来囿于诗文的正统地位,研究者多把目光放在佛教与诗文的关系上。对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探讨,则相对较少,而从母题的角度对佛教与六朝小说关系的系统研究,则更不多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其选题是颇有创新价值的。
《智慧与创意:小小说解惑》是作者刘海涛在我社出版了5卷本的《微型小说学研究丛书》(2000年版)后,历时14年,把初具系统的“微型小说学”运用于微型小说文体研究、作家研究、作品研究以及文化研究后产生的新成果。梳理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和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的新创作现象,细致地归纳微型小说文体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比较分析海内外微型小说名家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总结当代微型小说文本的写作方法。这本《智慧与创意》和《历史与理论》《规律与技法》《群体与个性》《解读与评鉴》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30年来执著于微型小说文体学研究的创新理论体系。
《西方正典:作家和不朽作品》内容简介: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