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 完备而可靠 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先选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 性 命 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 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 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精)》此次整理,即以朱熹的《论语集注》、《大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集注》为底本。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系西汉戴圣所编,共四十九篇,多为孔门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儒家学说的重要文献,被儒家列为 五经 之一。 李学勤先生曾言: 整个中国学术的核心都是经学。 对《四书五经》的阅读与理解,是了解我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本套《四书五经》校注本,凡六种十一册,是陈戍国先生深耕数年之力作,系以阮刻本为底本 , 参校众本,广泛吸取前人注疏、校勘成果,精校精注,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版本权威、校注精审、内容可靠、轻松好读的《四书五经》读本。
《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政治、思想、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资料,但《尚书》文字却佶屈聱牙。《尚书译注》博采众家之长,注释时有新意,译文通顺畅达,能帮助读者读通和理解《尚书》。
《春秋公羊传》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是 春秋三传 中较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章冠以题解,注释精当,译文通顺易懂。
《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
《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爻辞。传则是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十篇文章,被称为 十翼 。《周易》自西汉时起,便被尊为 群经之首 ,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可以与儒家、道家、佛教禅宗互相贯通的伟大经典。 本书对经文、传文都做了导读和通俗简明的现代翻译,并就难点部分做了简要注释,以便阅读。同时,本书将经文、传文分开,以助于读者理解经文原文与传文的差异以及《周易》经典传播的过程。以礼释易、注重《周易》的价值观传播是本书*特色。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 305 篇。风即国风,共 160 篇。国风内容丰富,有的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有的描写了古代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的抒发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而更多的是关于婚姻恋情的歌谣,描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是《诗经》中*为精彩的部分。雅,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共 105 篇,都是朝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 40 篇,都是庙堂祭祀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有的采自民间,有的献自公卿,有的是诗人自作。可见,它是集体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包括公卿、平民 、巫觋 、史官等各阶层的思想和生活。 李学勤先生曾言: 整个中国学术的核心都是经学。 对《四书五经》的阅读与理解,是了解我国文化必不可少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总称。本书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的体例,注释语言准确简洁,注而不考,译文多为直译,“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作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四书的理解。四书中虽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作者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