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故宫珍本丛刊 精选整理本丛书:日讲易经解义》为《整理本丛书 经部》中之一种,原书系清康熙内府刻本,藏北京故宫。本套书体例严谨,均先照录一段经文,然后是日讲官的解义。解义部分则先用一两句话概括该段经文的意思,然后是解释这一段经文中日讲官认为须要解释的字词的意义,最后是详细串讲该段经文的蕴义。本套书的 解义 极有特色,总结了汉宋以来诸位大儒的 注疏传义 ,对经文进行了准确、深刻的解说,还常常联系历史事实,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确实是 词近而旨远,语约而道宏 。现在市场上五经四书的注本甚多,但本套书的整理者和编辑还未见过有本书日讲官如此精彩的解说。传统上认为《易经》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并居五经之首;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源头。此次出版的整理本,除将繁体竖排改成简化字横
《 外传》是王船山隐居著述初期的一部重要经学和哲学著作。在本书中,他以《 》每卦为话题,展开了对明亡的反思,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剖析和探讨,对理学各家的评骘,对 的批评等等。本书语辞谨言繁密,非平气虚心不能读,故在整理点校之外,特为笺释。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三大老”之一,思想家。 抗清失败后,隐居著述。 他的学术宗旨是“宗师横渠,修正程朱,反对陆王”,对于理学有了深入的检讨和开拓。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参同契》相传为东汉魏伯阳所著。《 参同契》是历 的一本炼丹著作,向来被誉为“万古丹经 ”。关于这部书何以名之为“ 参同契”,历代注家对之也作出了解释。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原题汉阴长生注《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首句即有“昔说魏君《参同契》”一句,其注称:“参者,离也。同者,通也。契者,合也。”以“参”为离的意思,“同”为“通”的意思,“契”为“合”的意思,此注虽然不是直接注解《 参同契》,然经文提及“魏君《参同契》”,故其对“参同契”的解说,应该与魏伯阳《 参同契》相关。章伟文译注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参同契》结合《 》之理,探讨天道及其表现;结合《 》之理,对金丹炉火之术的药物、火候、鼎器等问题作系统说明;《 参同契》还将大易、黄老相结
《故宫珍本丛刊 精选整理本丛书:日讲易经解义》为《整理本丛书 经部》中之一种,原书系清康熙内府刻本,藏北京故宫。本套书体例严谨,均先照录一段经文,然后是日讲官的解义。解义部分则先用一两句话概括该段经文的意思,然后是解释这一段经文中日讲官认为须要解释的字词的意义,最后是详细串讲该段经文的蕴义。本套书的 解义 极有特色,总结了汉宋以来诸位大儒的 注疏传义 ,对经文进行了准确、深刻的解说,还常常联系历史事实,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确实是 词近而旨远,语约而道宏 。现在市场上五经四书的注本甚多,但本套书的整理者和编辑还未见过有本书日讲官如此精彩的解说。传统上认为《易经》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并居五经之首;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源头。此次出版的整理本,除将繁体竖排改成简化字横
易学和佛学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会通儒家与佛家,以禅解易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交叉学科。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明代僧人智旭是禅易会通的集大成者,《周易禅解》为其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对智旭该著的一个推进性论疏,以《周易》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对智旭禅解的文字进行先疏后论,并《智旭对天台佛学与周易之会通》、《禅宗象数派刍议》、《智旭的周易禅解有悖于周易之本意》三篇论文,对智旭的禅易会通思想予以进一步阐发和研究。本书是对智旭该著的一个推进性论疏,按《周易》六十四卦顺序排列,每一卦相当于一章。每一卦的内容结构按自然顺序分三部分:首先是经卦正文,其次是“智旭禅解”,再次是《疏论》文字上先“疏”,后“论”。同时,本书对智旭的禅易会通思想也予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一)《六十四卦》(即《经》)。(二)《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此书的其余部分都是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三)《系辞》,同今本《系辞》有相当出入,没有今本《系辞·上》的第八章,今本《系辞·下》第四章的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四节又在上述的佚书之内。除此之外,今本《系辞》大致都包含在帛书《系辞》里面。于豪亮《马王堆周易帛书释文校注》一书对帛书《周易》此三部分做了释文,并与传世几个《周易》版本(包括汉石经、《周易集解》、唐石经、敦煌写本、宋本、阮本等)进行了校勘与注释,其中有些内容胜于通行本,有些内容不如通行本,其中帛书《周易》的通假字和叶韵,有助于对汉以前古音的探讨……通过此番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周易
《湖湘文库:凝园读易管见》围绕着《周易》卦爻辞,包括彖辞、象辞来阐释《周易》每卦每爻的精义要旨。每爻每卦的义理都能够自圆其说,都能够自成体系。最难能可贵的是,《管见》中的绝大部分观点,都是罗典长期读易学易的心得体会,都是他自家苦苦揣摩、体贴、玩味出来的,甚至有许多是他废寝忘食、苦苦思索后豁然开朗的结果,具有浓郁的罗记风味。
易学和佛学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会通儒家与佛家,以禅解易是一门既古老又新颖的交叉学科。在《周易》的义理、象数和古史等研究路径中,以禅解易是其中一较为特殊的研究门类。明代僧人智旭是禅易会通的集大成者,《周易禅解》为其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对智旭该著的一个推进性论疏,以《周易》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对智旭禅解的文字进行先疏后论,并附《智旭对天台佛学与周易之会通》、 《禅宗象数派刍议》、《智旭的周易禅解有悖于周易之本意》三篇论文,对智旭的禅易会通思想予以进一步阐发和研究。 本书是对智旭该著的一个推进性论疏,按《周易》六十四卦顺序排列,每一卦相当于一章。每一卦的内容结构按自然顺序分三部分:首先是经卦正文,其次是“智旭禅解”,再次是《疏论》文字上先“疏”,后“论”。同时,本书对智旭的禅易会通思
《周易》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二十世纪将是中国全面振兴的世纪,也将是中国完成全方位现代化的世纪。此时,唯有重建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意义,方不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而今善文兄之先帅祖马振彪先生所着《周易学说》,则广引先秦至民国期间之易说逾二百家,于康熙以降两百余年之易学采择尤多。马振彪先生生当近世,卒于六十年代,于其晩年仍对《周易学论》修补不息。《周易学说》可说上承传统治易之通风,下启治易现代化之契机,也为海峡两岸易学交流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周易》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占筮书,它以卦的形式展现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介绍了农业生产、商旅之行、战争、婚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本书是一本关于其研究的参考读物。
《折中》一书,由康熙所制序文介绍,乃“越二寒暑而告成”于康熙五十四年春。可知此书之作始于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李光地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且身体已处于一再“以病乞休”的状况,恐很难如康熙序文中所说的“甲夜披览,片字一画斟酌无怠”。我认为,《折中》的主要内容,当是康熙四十四年之后,李光地为侍奉皇帝“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时所已写成。随后皇帝传旨李光地总裁其事,而命专人校对,分修,缮写,监造而经两年终完成此书。由书前之“引用姓氏”考之,《折中》一书所引用会儒者,计汉有一十八家,晋三家,齐一家,北魏一家,隋一家,唐一十一家,宋九十八家,金二家,元二十二家,明六十一家,共计达二百一十八家之多。书中尤以所引宋明易学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