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撰,清胡肇昕、杨大堉补,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影印。《仪礼正义》是著名的清代正经新疏之一,该书汇纂旧解,间加案断,集《仪礼》学之大成,被公认为今人研究《仪礼》的***典籍。其主要作者胡培翚也因此得享美誉, 自国初以来,礼学之业,未有盛於先生者 。《仪礼正义》在胡培翚身后始得付梓,初刻于清咸丰二年,因遭兵乱,未及大量刷印。至同治时,板片又经递修、重印,光绪之《皇清经解续编》亦收入该书,今日各地馆藏多系其同治、光绪印本,咸丰刻本则较为希见。此次影印的底本是咸丰刻本的精印本,品相完好,纸墨俱佳,足供研读之用。除《正义》原书外,新增附录三种,一为胡宣铎撰《仪礼正义正误》,一为王文锦先生撰《仪礼正义校勘记》(据未完稿本整理),一为乔秀岩先生所辑之相关
自汉至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蛩展历了袋倜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个陪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澄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遘封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羲。
本书是“国学基本丛书”中的《礼记》分册,《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及孔子首创的礼学思想,本书除收入了《礼记》的全文外,还附有详尽的注释及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全书内容丰富,注释细致全面,较好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部古代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经典古藉的作用。
崇賢館始置唐代太宗朝,設有學士、校畫郎各二人,掌管經籍圖書並教授諸生。 一九九九年,同道者矢志復興崇賢館。立館理念:積累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國人及世界提供园學體驗和禪修之所。該館在季羡林、啟功、馮其庸三位國學大師及著名文史學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遵下,遴選先賢原典並注,陸續以宣紙精品圖書面世。 崇賢館藏書涵蓋經、史、子、集,既有書真迹,亦有碑刻拓片。其内容囊經天緯地之道,攬修身齊家之學,是為現代人重建私德體系提供的一套權威、完備的「中華傳世珍本藏書一。 崇賢館成品選取安徽涇縣享有「纸中黄金」美譽的手工宣紙製作,宋代手工綫訂裝幀,綾面絹簽,堪稱一中國好的宣紙書」。其编號藏品,歷久增值,崇賢飪十年精品,已成為藏家和拍賣行的新寵。
《礼书通故》是清人十三经注疏之一,是黄以周自1860年至1878年历时19年才结撰定稿的一部诠释古礼古制的学术名著,全书分为五十目,共102卷。各卷均由若干条组成,每条讨论一个问题,按顺序选录几家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加上按语、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的论断。其著述体裁短小精悍,论辨性强。本书探讨的范围广、时间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至当代学者,无不广泛涉及。从门目方面看,本书对《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基本内容可谓囊括无遗。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对两千年来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出色总结。本书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和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学术上享有盛誉,是研究古礼古制的重要基本文献。 王文锦先生以当代礼学专家的深厚学养承担此书校点重任,他以重
《三礼研究论著提要》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汉至1999年历代学者研究《周礼》、《仪礼》、《札记》(包括《大戴礼记》)的专著2683部,民国以前的专著撰有提要,提要内容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简介、内容、价值、版本、存佚状况及藏书单位,对相关的版本源流等问题做了考证。下编收录1900至1999年国内外研究《三礼》的论文2123篇,每篇论文著录篇名、作者、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卷(期)号和页码。该书的编著,就《三礼》而言,可使经学、礼学、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图书馆学等研究者省去检索群书的很多麻烦,览此—书,即可得知相关信息,对学术界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戴礼记》,西汉礼学名家、有“大戴”之称的戴德所编,原85篇,现存39篇。北周卢辩早为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了卢辩旧注。卢注存在词旨简略、大义虽举而微言仍隐的不足,故清代朴学大师孔广森以补卢注未备为职志,撰成《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补注》博稽群书,参会众说,校补经文、注文,疏通文义,极大推进了对《大戴礼记》的研究,是研究《大戴礼记》的权威读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王树枏。王氏广泛吸收张尔岐、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四十余位学术大师的校勘成果,对孔氏《大戴礼记补注》详加勘定,查漏补缺,订正讹误,个别地方附带疏解经义。此次整理,《大戴礼记补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二年《顨轩孔氏所著书》所收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学海堂经解》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内涵古代丰富的文物典章制度、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及相关义理。其中,《礼运》展示了儒家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大学》揭示了为学的内容和顺序,《中庸》成为宋儒构筑理学体系的经典依据。本书除力图准确表达原文外,对一些名物制度,详细疏解,字斟句酌,平实有据。难字又加直译,非常浅显易读,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入门书。
自汉至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蛩展历了袋倜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後的一个陪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澄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遘封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羲。
本书是作者在凤凰卫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处所作演讲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通过梳理中华礼乐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华礼儿文明的核心内容,参照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在结合作者自身数十年的礼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力图纠正当代人对传统礼仪的傲慢与偏见,论述了正确继承和创建中华礼仪规范对于唤醒民族文化自觉和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一部介绍中华礼乐文明的普及读物,适合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人员以及关心中华礼乐文明传承的广大读者阅读。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是记载和论述了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本书以“礼法与人情”的关系为前提,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歧路灯》、《红楼梦》、《姑妄言》等作品为主要对象,结合历史文化及文学背景,考察传统家庭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家庭观念、情爱观念、道德理想以及家庭的阶层性特征等诸多问题。其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的本性和传统家庭的本质,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为个体人格的完善、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乃至民族性格的重塑提供有益的借鉴。
自從東漢學者鄭玄分别給儀禮、周禮、禮記做了注解之後,才有了三一禮七逗一名稱。儀禮記的是冠、婚、喪、祭、飲、射、燕、聘、覲的具體儀式;周禮是通過記述三百多種職官的職務,從而展開對社會政治制度的設想;而禮記的内容則側重於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西漢時期,儀禮取得了經的地位,而有關禮的一些「記气僅是儀禮的從屬性的資料。王莽執政,周禮列為官學,被視為經典,東漢時期雖排之於官學之外,而已傳習於世。漢末禮記獨立成書,此後講習禮記的漸多,到了唐代,開始取得了經典的地位。從漠末到明、清,就三禮來說,禮記的地位越來越高。儘管儀禮、周禮兩書的體例比較完整,而禮記是部没有什麽體例可言的儒學雜编,取得經典地位也晚,但從對社會、對人們思想的影響來說,禮記遠比儀禮、周禮為大士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歷史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