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春秋公羊释例后录》收入《清代春秋学汇刊》,为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在《春秋》学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归纳并阐发了汉代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之义例,为清代公羊学的经典力作;又《春秋公羊释例后录》六卷,收入刘氏其他七篇《春秋》学重要著作;书末另附民国杨钟羲撰写的《续修四库》相关提要六篇。此次标点整理,以我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清嘉庆本为底本,校以学海堂本、上海书局本。
《春秋谷梁传译注》是春秋三传书中成书最晚的一部书。其学说大抵出于鲁儒,注重传扬经义,处处谨守《春秋》笔法,阐明义例。但在记载史料方面,不及《左传》详尽,且间有不明史实而以臆断来自抒己见的地方。
随着时光的流逝,二十世纪学术界的大师巨擘已日渐凋零。他们宝贵的治学经验若不及时加以总结和承传,将是学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本书收集了金景芳、钟敬文、顾廷龙、周有光、钱仲联、张岱年、季羡林、张政烺、史念海、程千帆、任继愈、饶宗颐及陆宗达、单士元、杨伯峻、胡厚宣、周祖谟等老一辈专家学者共40人撰写的学术回顾文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叙事具体、特色鲜明而感人至深。对广大后学,特别是青年学子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从仪式文化角度研究先秦诗歌的形态、产生、演变等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涉及先秦诗歌研究文献、出土文献及传统研究视野之外的诗学材料,体现了大文学研究理念,揭示了先秦时期诗的内涵。主要观点有:《尚书·禹贡》是流传于先秦的歌颂大禹治水之功的仪式颂辞;《夏小正》是由敬授民时仪式产生的安排农时的仪式韵文,影响了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事诗的形成;《商颂》的商诗,其五首诗歌即《大濩》在不同时期的颂诗文本;《楚辞·九歌》为屈原所订之楚国颂诗等。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随着时光的流逝,二十世纪学术界的大师巨擘已日渐凋零。他们宝贵的治学经验若不及时加以总结和承传,将是学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本书收集了金景芳、钟敬文、顾廷龙、周有光、钱仲联、张岱年、季羡林、张政烺、史念海、程千帆、任继愈、饶宗颐及陆宗达、单士元、杨伯峻、胡厚宣、周祖谟等老一辈专家学者共40人撰写的学术回顾文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叙事具体、特色鲜明而感人至深。对广大后学,特别是青年学子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