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周易》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弟子之间的谈话,是后人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 核心的文本。它位列“四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被尊为“中国人的 ”,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九部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这九种著作是南宋以后儒家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书。这次出版的《四书五经》,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些儒家经典的需求而推出的白文普及本。为确保其文字的准确可靠,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十三经注疏》和各种中华版点校本为底本;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读懂,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底本没有专名线和波浪线的,我们也都在这次排印时加上了。本书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
“四书”乃中华国学之经典。两千多年来多少博学鸿儒为之皓首穷经,而自己读“四书”,不过仅就字面上读到点皮毛而已!根本不敢妄言有何“心得”。李长荪译注的《四书》原文以**版本为底本,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力争直译,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对“四书”的理解。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仁”“义”“礼”“智”“信”,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记录“亚圣”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 直接、 可靠的资料。 记录“亚圣”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论语》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基本*可靠的典籍,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论语》就是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 陈晓芬译注的《论语/中华经典藏书》正文以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程树德《论语集释》为底本,个别字参照《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作了改正。本书章节的划分依据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论语译注》。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是继《论语》以后*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 》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 》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尚书直解》古称《书》、《书经》。“尚”字,其为“上”,即指上古以来之意。《尚书》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史学、政治等多体裁文献汇编,为至圣先师孔子所编撰。书中真实地记载了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汉武帝“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尚书》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里程碑。《尚书》所载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吏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书
“四书”乃中华国学之经典。两千多年来多少博学鸿儒为之皓首穷经,而自己读“四书”,不过仅就字面上读到点皮毛而已!根本不敢妄言有何“心得”。李长荪译注的《四书》原文以 版本为底本,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写法。在“注释”中,力求准确,尽可能简洁,注而不考。在“译文”中力争直译,尽可能用 简洁的语言忠实地表达原作思想。“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对“四书”的理解。
孔子的学说被称作“仁学”,包括内圣、外王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一以贯之地都要求贯彻中庸之道,力求执中和谐。这就显示了孔子学说中仁人君子、礼乐教化、中庸与天命等范畴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