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
我们首先重点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各领导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的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 本书是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特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丛书。这套丛书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 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40种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是为了让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愿意去读,都能读懂,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另外,该套丛书采用图文双色的形式推出,即人们在欣赏,赏读文字的同时,又能看到著名的山水画,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们首先重点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各领导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的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 本书是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特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丛书。这套丛书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 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40种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是为了让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愿意去读,都能读懂,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另外,该套丛书采用图文双色的形式推出,即人们在欣赏,赏读文字的同时,又能看到著名的山水画,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岑参(7157~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的生平事迹大略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靠前个时期是他三十岁出塞之前。岑参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文本相太宗,伯祖父长倩相高宗,伯父羲坐太平公主谋逆遭诛,家道衰落。父亲岑植曾两任州刺史。参少年时,父逝,从兄受学,“能自砥砺,遍览史籍”(杜确《岑嘉州集序》)。十五岁时,到嵩山少室读书,在早期诗作中,可以看出他耽情山水,恬然自适的思想情绪。但积极用世,是他思想的主要方面。二十岁,他“献书阙下”,赴长安求仕,结果是“金尽裘弊,蹇而无成”(《感旧赋》),失意而归。 岑参诗则擅长描写,善于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描绘景物,并在写景中寄寓感情,渲染气氛,如写狂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黄庭坚在青年时代,诗文就受到苏轼的高度称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的诗多为描述个人经历、亲友间的友谊,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抱负与感喟。他的词多是饮酒、赏花、歌咏自然风景和男女之情,随意抒写,比诗明白流畅得多。豪放旷达恣肆之处,有时得苏轼之神韵。他的文章十分注意学习前人文章的法度,或写景状物,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或谈论文学艺术,阐明自己的诗学观点;或讲述与友人的情谊,感情诚挚;或应人之请写记作铭,通过对人物、事物的记述说明一种道理,绝非泛泛的应酬之作。本书收录了黄庭坚的经典作品。本书解评的黄庭坚作品,主要以四川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黄庭坚全集》为据,分别参照了中华书局出版的《黄庭坚诗集注》以及由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共同财富。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将无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故此,本套“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丛书从历代帙牒盈积的著作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 《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多以事实解释《春秋》,保留了大量的史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全民族每个成员的共同财富。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将无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故此,本套“中国古典文化精华”丛书从历代帙牒盈积的著作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 《曾国藩挺经》,清代曾国藩著,论述其为人处世的方略。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 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早就是见于今本隋
《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其作者为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刘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曾在魏国担任多种官职,官拜散骑常侍,后来,他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死后追赠风禄大夫,刘勋思虑玄远,博才多学,特别擅长品评、鉴别人才。 《人物志》上中下三卷,共十篇,其篇名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全书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 《人物志》是我国部人才学专著,是一部以唯物主义的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业和政治融于一体的科学论著,可以说,它奠定了中国人才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人物
《汉书》由12帝纪、8表、10志、70传组成、计100卷,因有些篇什内容浩繁,又分为上、中、下卷,总计120篇,80余万字。其中12帝纪是记录从汉高祖到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8表则分别谱列王候世系、秦汉官制沿革,以及对汉以前人物的评论。10志略古说今地叙述了从上古到西汉的经济、文化、法律、天文、地理和各种礼仪制度,70传除匈奴、西南夷、南粤、朝鲜、西域等传是记载西汉边境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外,其余传主均为西汉人物。 《汉书》的结构严谨,文字洗练,行文流畅,人物传记描写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选择了《汉书》纪、传中的代表性篇目作注译,译文基本采取直译,个别地方因古今文字的差别较大,在表达上不得不稍作变通。
《后汉书》120卷,是纪传体汉史。本纪10卷,列传80卷,南朝宋范晔撰;志30卷,晋司马彪撰。 范晔(398-445)字蔚守,南朝宋顺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祖父范宁曾做过豫章太守,父亲范泰在刘宋时官至侍中,其祖、父二人都擅长文章,故范晔从小就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他的才识不能说没有影响。范晔出生时很特别,书载其“母如厕所之”,一生下来,就被砖块撞伤了头,长大后身高“不满七尺”,又肥又黑,眉毛胡须也掉光了。因过继给堂伯父范弘之,袭封武兴县五等侯。 本书共选《后汉书》人物传记20余篇,其中有帝王、隐士,基本上反映了东汉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从文章体裁来看,所选传记有本纪、类传、专传、合传,从中大致可见《反汉书》各本文章的特色,根据丛书的体例要求,编者对所选传记作了必要的删节。